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漳州有支儿童高跷队走出“深闺”上街头

  近日,“非遗进农村”高跷巡游展演在芗城区石亭街道塘边社区热闹举行,15名少年儿童身着马面裙,踩高跷、踏鼓点,在街头巷尾巡游。

  期间,高跷阵型不断变换,时而一字排开,时而绕圈展演,孩子们将高跷艺术与表演技巧相结合,非遗技艺与闽南传统民俗巡游碰撞,带来惊艳的“空中戏院”般的视觉冲击。这支“儿童高跷队”的队员最大13岁,最小7岁,踩的高跷高0.8米至1.6米不等。

  石亭高跷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是一种以舞蹈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踏高跷的民众经常以“八仙”等传统的戏装扮相,在2.4米高的高跷上吹拉弹唱、各显技艺。目前,塘边高跷队是漳州传统仪式保留最完整的高跷队。200多年来,石亭高跷以师授徒的形式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高跷,推动高跷走出“深闺”,塘边社区将目光聚焦在了为高跷队挑选后备力量上。今年暑假,社区先后有近30名孩子参加高跷学习训练,塘边首支“儿童高跷队”就此诞生。老一辈传承人从高跷的起源、招式、角色等讲起,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塘边社区正在申报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网记者 卢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