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4日电(记者 张丽君)“三江六岸十桥景,二塔一湖双剑龙”。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干流源头的南平延平区,素有“闽江之珠·文武延平”之美誉。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正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走出一条将特色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的“生态共富”之路。
据延平区组织部部长杨清华介绍,近几年,延平区牢记“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殷切嘱托,围绕市委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坚持强村富民的根本原则,区、镇、村三级一体联动,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组建矩阵式的乡村“振兴公司”,探索出“区乡互动、联村带农、市场运作”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外在美丽、内在丰盈的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域化抱团——
拓宽村财增收新路径
位于闽江南麓的炉下镇斜溪村,发挥全村3.8公里长的闽江江岸线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濒水文旅经济,进一步美化绿化村庄,使昔日的养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网红村”。
为打破村集体经济“单打独斗”的发展局面,炉下镇成立文旅振兴公司,整合斜溪村、瓦口洋村、洋洧村、下岚村的闲置资产,低效土地、码头、湿地、库湾等生态资产,统一打造文旅休闲产业带,实行镇、村项目化合作。在斜溪村,通过盘活资产存量、争取政策资金增量、引入研学培训、观鸟垂钓等流量,新建家庭农场、落羽杉露营地、供销商城、“三乡人”驿站等25个项目,引入第三方企业运营,2023年新增游客流量10万人次,村财增收23万元,带动联片村增收13万元。
炉下镇文旅振兴公司是延平区全域化组建乡村“振兴公司”助力强村富民的一个缩影。按照南平市统一部署,延平区委统筹谋划,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布局,组建区级延拓兴村公司,以王台、夏道、大横、炉下、太平、赤门等6个乡镇为试点率先成立镇级振兴公司,示范带动其他各乡镇振兴公司逐步启动运营,在有条件的村试点组建“振兴公司”,引导各“振兴公司”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竹木产业,农文旅一二三产融合等资产经营、资源开发、产业带动、物业服务型产业项目,实现“村村入股、区乡联动”。
为保障公司有效运行,延平区健全完善保障体系,财政、发改、涉农部门、国企等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导入,如成立区级农业担保公司,为乡镇“振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选派有企业经营能力的党员干部担任乡村振兴公司服务专员,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公司”发展。
产业化经营——
串起村民致富新链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延平区围绕一朵花、一瓶奶、一根竹、一片叶、一江水“五个一”特色优势产业,探索“振兴公司+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产村联兴、农民增收。
延平区是全国六大百合鲜切花主产区之一,全区百合花种植面积8500亩,产值6亿元,“延平百合”品牌价值达12.85亿元。在百合花主产区王台镇,延平区属延拓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花卉协会与王台镇绿色金库兴村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合作建设百合物流中心,采取“镇振兴公司+协会+物流公司+花店”协同管理运营模式,统一包装、优化配送线路,打通了产业链条,有效解决百合花销售单打独斗现状,种植户运输成本下降60%,户均增收7万元。
乳业是延平区主要的特色农业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2023年以来,延平区探索推行“镇企联建、产村联兴”机制,以优势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南山镇、峡阳镇、王台镇等乡镇成立振兴公司,联动27个村成立合作社,承接奶产业链项目,帮助企业流转土地种植蔬菜、牧草、玉米饲料等,累计为关联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450余万元,提供村民就业岗位622个,村民年人均增收6.1万元。
依托林业资源,探索村级“振兴公司”运营模式。西芹镇西芹社区村党支部成立西芹社区村林业股东理事会,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思路,全村村民作为集体林股东,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行,对2.3万亩林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解决了部分承包农户不愿经营、不会经营、经营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的问题。2023年,该村集体收入达到675万元,村民分红共400万元,出了一条以生态资源换富裕的活路子、好路子。
数字化赋能——
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加强乡村产业的数字扩链,是延平区助力乡村“振兴公司”发展的创新举措。通过建设乡村振兴数字服务中心,“一平台”整合资源、“一张图”统揽全局、“一站式”服务保障,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通过大数据平台检索分析,推动政策项目和资源要素的精准对接,乡村闲置、零散和低效农田得到标准化改造管护,放大经济效益。延平区延拓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与夏道镇振兴公司探索“振兴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方式,将吴丹村、洋头村、罗坑村300余户农民手中的低效农田和撂荒地约2000多亩集中流转至村集体合作社,区、镇共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建设育秧工厂和科特派组团等配套服务,推动镇、村实现新增耕地收入和种植管护收入。其中,仅吴丹村就实现村集体增收28万元。
依托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场景,建设土特产展销中心、直播带货平台。平台建成以来,已组织客商洽谈、产销对接等“寻找乡村合伙人”活动30余场次,累计带动村财增收近530万元。其中,太平镇依托大数据服务,采取“镇振兴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模式,通过土特产展销中心、直播带货平台等渠道推广销售本地桔柚,农户合作社相比去年增加收益12万元。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延平区还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资金、项目等导入提供信息化支撑,引导乡村振兴公司参与“幸福里”养老社区建设等一些短期投资大、具有社会效益、私营企业和社会资本仍在观望的项目,助力乡村建设、民生改善。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整合库区移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等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市场改造、孝老公寓等民生项目227个。其中,大横镇投资公司根据区级导入的山海协作资金,盘活埂埕村闲置校舍实施“幸福里”养老社区项目,建设公寓房35间67个床位,有效缓解近郊村民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延平区书记黄桂诚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全域化组建乡村“振兴公司”,健全完善保障体系,统筹整合相关部门扶持政策、资金,谋划、实施一批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发展绿色升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