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张鸿炜:“金童玉女”与“紫袍玉带”的邂逅

  人物名片

  张鸿炜,1979年出生,闽侯上街人。福建省中级工艺美术师,获评中国收藏家喜爱的优秀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优秀青年艺术家。

  福州闽侯上街镇有“根艺之乡”美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福州市城市拆迁,福州传统木雕象园、大坂、雁塔三大流派的传承人陆续从市区迁往闽侯县上街镇开办根雕厂和个人工作室,带动上街雕刻及实木家具产业发展。

  家在上街的张鸿炜年少时常出入各类木雕、根雕工厂和展厅,耳濡目染,对雕刻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1995年,17岁的他投身寿山石雕行业,先是跟罗源师傅学习传统古兽题材雕刻,后拜雕刻名家林建森为师,专攻人物雕刻。“古兽比较容易上手,但刻古兽的人太多太‘卷’,所以当时想挑战下人物雕刻。”他说。

鸿运当头(局部,寿山芙蓉石)
鸿运当头(局部,寿山芙蓉石)

  业内人士都知道,人物雕刻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很直观,雕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的指点帮张鸿炜打下了人物雕刻的基础,出师后,他勤于创作,在实践中用心体会不同人物形象的肢体语言、表情神韵,逐渐登堂入室。

  寿山石雕传统人物题材很丰富,包括观音、罗汉、高士、仕女及神话传说人物、历史故事人物等,还有渔翁、妇女、童子等现实生活人物。在尝试各类人物创作过程中,张鸿炜逐渐把精力相对集中于童子题材。“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追求平安、喜乐、吉祥,儿童作为新生命的象征,更适合承载这种美好向往。”

  他创作的“金童玉女”题材,人物喜庆、可爱又充满童真,作品形神饱满,运刀圆润平和。他手中的是刻刀仿佛是“时光机”,瞬间把观赏者带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张鸿炜成为寿山石雕界屈指可数的主攻童子题材的雕刻师,入行近30年来创作了数千件童子作品,深受藏家欢迎,也让他在业内有了辨识度,常被不熟悉的藏友称为“那个刻童子的雕刻师”。

  福州雕刻界有“天下石,福州工”的说法,意指福州寿山石雕体现的是技艺特色,而雕刻对象可以是各类适合创作的玉石。与玉雕中“苏州工”的精巧不同,寿山石雕十分重视相石和刀法,要求雕者“依石造型”。

司马光砸缸(老挝石)
司马光砸缸(老挝石)

  从艺多年的张鸿炜深谙其道。面对从市场购得的或委托加工的材质、形状、颜色分布各不相同的雕刻石材,他总能找到创作灵感,把原本“混沌未开”的石材具象化为擅长的创作题材,赋予顽石以鲜活的形象乃至“生命”。

  和当下福州很多雕刻师一样,张鸿炜创作用材并不局限于寿山石,各类“外省石”乃至玉石,只要能给他带来创作灵感,他都来者不拒,希望通过不同材料探索艺术表达的新空间。

  十多年前,福州雕刻市场出现了一批产自贵州的新石材。这种石材比寿山石稍硬,呈片状,以紫色为主,夹着青白色或褐色的色带,被形象地称为“紫袍玉带”石。分层清晰的石材在寿山石品种中少见,张鸿炜认为这很适合他的人物创作需求,于是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批优质“紫袍玉带”石,投入新品类创作。他也因此成为福州少数擅长用这种新石材创作的雕刻师。

  他巧妙地将玉色部分设计为脸部及需要特别突出的亮点,紫色或其他颜色设计为衣饰、头发、帽子等。“紫袍玉带”石特别适合创作系列作品,他因此创作了多个主题的成组作品,同组作品既富有变化又有一致性,别有情趣。

  近几年福州雕刻市场有所回落,加上电商的冲击,不少雕刻师离开了行业另谋发展。但张鸿炜选择了坚守。他说,他热爱雕刻,也投入了很多心血,即使面临一些困难也不会考虑放弃。在他看来,他和仍在坚守的雕刻师们的努力都会“功不唐捐”,福州雕刻行业经过一番洗礼之后,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作者: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