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闽王文化在同安》一书,从开闽三王到开闽王氏在同安的遗迹传说,都仿佛跳出历史长河,扑面而来。这是一本全面梳理闽王王审知在同安故迹留存的书籍,不仅详细介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王审知信俗在同安的分布、传承情况,还通过资料和史料介绍闽王文化和王审知信俗在同安的流传、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吕瑞哲——一个热爱闽南文化的“90后”,如今的他是同安闽南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十年来,他行走同安大地,探寻闽南文化符号,感悟文化传承发展。
同安青年钟情闽南文化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这源于同安这座千年古城给我的文化自信,几千年来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吕瑞哲说,他特别喜欢记载着同安历史文化的书籍,从中更能感受同安这座千年古城的脉搏。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吕瑞哲想探寻的远不止“打卡”这么简单。一开始,他发现书上的地方离家不太远,就去走走看。到后来,有出现的地名吕瑞哲都想去实地看看。对他来说,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能够通过寻访,触碰到民俗活动中所承载的社会观念,了解到这个村落的人文历史。
2013年,吕瑞哲大学毕业后回到同安工作。十余年间,他走遍了同安大大小小一千多间宫庙。在他看来,宫庙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发挥着引人向善的功用,是整个村落的信仰中心。“我们通过调查民俗活动,去挖掘出蕴含其中的生存记忆、地理记忆以及正能量,再使风俗醇正。”吕瑞哲说道。
跨越千年“对话”同安先贤
近年来,吕瑞哲也致力于“对话”同安先贤。吕瑞哲说,这源于他在阅读中的发现。“我们有个明代名臣,叫林一柱,他为人刚正不阿、清廉为民,备受百姓爱戴。当时集美大社也有一名进士叫陈文瑞,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金刚手菩萨心’。”吕瑞哲说,他发现一些史料记载中,两人的故事有重合。
林一柱和陈文瑞都是厦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记载他们的史料有许多,要从中找出相同的故事,再通过其他资料的佐证、分析,将故事完全区分开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4年,吕瑞哲便开始有意识地开展田野调查,走村入庙,寻访文物古迹。2017年,吕瑞哲编纂完成《忠贞御史林一柱》一书,这也是他在同安地方文史工作上的第一个小小成果。
如今,吕瑞哲又开始利用闲暇的时间走访陈文瑞的故事。“同安祥露顶莲鸿宫文化节就是恭迎陈府王爷回境,每次都集合了集美、同安等地数千信徒,长达几公里。”吕瑞哲说,陈府王爷就是陈文瑞,而了解他的故事,对同安的历史、民俗、文化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身体力行传播闽南文化
2023年,由吕瑞哲主编的《闽王文化在同安》一书出版,其中记载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王审知信俗在同安的分布、传承情况,并通过资料和史料介绍闽王文化和王审知信俗在同安的流传、发展。遍布厦门的上百个宫庙,他都用脚步一一丈量,并在书中详尽地展现。
“同安北辰山是闽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吕瑞哲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闽王文化进一步普及和传播。
吕瑞哲的电脑、手机都是他巨大的资料库。“我走到哪里,都会习惯地拿出手机拍个照。”吕瑞哲说,随着城市的更新,一些照片中的痕迹已经无处可寻,“我很感慨,幸好当时留存了下来。”
如今,吕瑞哲主要集中精力开展三个课题研究,分别是陈文瑞生平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吕厝送王船研究,以及保生大帝研究文献索引整理工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银城历史文化拼图更加完整。
2020年起,吕瑞哲先后开设了“行走同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平台,他也发现历史文化这类厚重的东西,不少年轻人都很感兴趣。
今年元宵节同安潘涂的民俗活动,吕瑞哲拍摄后发在视频号上,就有三万多人次看过。吕瑞哲表示,很多人都热爱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之前一个朋友在跟我聊天的过程中,提起她想要向别人介绍下陈元光的生平事迹,不过在我的公众号里没有找到参考资料,我就突然有点不好意思了。”吕瑞哲说,这也让他知道有很多年轻人有一样的热爱,这也成了鼓励他前行的动力。
吕瑞哲说,他始终坚信闽南文化是一群人的事业。现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一起把闽南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记者 邹玒 文洁 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