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艳青普法工作室:“124”工作法,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0日电(林明芬)近年来,艳青普法工作室围绕“普法接地气、润物细无声”的品牌创建理念,问需于民,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全民化、精准化、智慧化,不断创新传播法治宣传“好声音”,总结出“124”普法工作法,打开普法新“锦囊”,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坚持“一个引领” 点燃精准普法红色引擎

  艳青普法工作以社区“大党委”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理念,积极探索“党建+普法”工作思路,将党建融入普法, 通过“法治党课”,让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法律意识,成为普法行动中的一员,使党建转化为社区普法强基常态化开展的源动力,助推精准普法落地见效。

  搭建“两支队伍” 凝聚普治并举强大合力

  一支普法志愿者队伍。工作室主动契合新时代普法宣传需要,整合法官、片警、律师、法治辅导员、社区人员等5人组成普法工作队,切实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明确普法工作队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工作队负责专项普法工作任务具体落实、深化推进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形成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头有担子的工作态势。同时组建普法文艺小分队,汇集专业团队及社区干部,以创作快板三句半、平安赞歌等法治文艺作品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寓法于情、寓教于乐、寓理于戏的文艺表演形式开展法治宣传。

  一支“红色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娜姐调解室”等金牌调解室和获评等级调解员,试点设立“流动调解室”,由退休的热心党员组成调解员队伍,变“群众跑”为“调解员跑”,采取走街串巷、进门入户等方式收集线索,及早发现纠纷隐患并努力化解。今年来“流动调解室”共排查调处成功各类矛盾纠纷10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2件,挽回经济损失3万余元,进一步打通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

  立足“四个维度” 绘就法治宣传美好画卷

  “线上+线下”辐射,畅通普法宣传“最后一米”。为实现普法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最大化,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拓展法治视野、感受法治能量,线上搭建“派出所、社区、网格、楼栋”为主的四级微信矩阵,形成民警、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责任捆绑的联户工作机制,提供普法宣传的良好互动平台。目前,已带动影响辖区50多个微信群,覆盖居民2万余人。线下郑艳青主动协调配合上级部门投建项目,先后在万达广场、万达金街等商圈建成“平安法治街”和“民法典一条街”等法治文化精品工程,通过“民法典”石雕、“民法典灯箱”和法治文化长廊等呈现形式,满足居民日常法治文化需求,把法律常识和平安创建宣传深入到沿街商铺和过往群众中,大力提升全民法治宣传效果。2022年12月在万达广场金街成立全市首个“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驿站,集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功能为一体,进一步延伸法治宣传教育触角,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左舍+友邻”协力,营建普法宣传“动静皆宜”。作为社区普法“领头雁”,艳青普法工作室广泛吸纳辖区人才资源,组织普法文艺小分队,积极开展“邻里节”、“半台戏”、“我们的节日”等普法宣传文艺活动,同时联合三明歌舞团共同谱写快板三句半《平安赞》《民法典》《防诈骗》等法治文艺作品,脍炙人口的歌词、轻松欢快的旋律,广受辖区居民“追捧”“传唱”。此外,借助“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壮大“蒲公英”普法志愿队伍,采取宣传摆台、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猜、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主动将普法服务窗口前移,利用 “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特殊节点,积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大餐。今年共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60余场次,累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3万余份。

  “弦里+弦外”合鸣,创新普法宣传“多因齐治”。结合社区新建小区多、在建工地多、商圈繁华、人员密集、流动量大的特点,艳青普法工作室多方联动辖区单位、企业网点、非公企业和小区物业公司等,牵头成立小区普法议事厅和小区物业纠纷评理室,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矛盾隐患排查,由里及表、以点带面凝聚普法宣传多源动力。为引导居民养成遇事找法、维权靠法的好习惯,郑艳青自主创新“155”工作法,全方位为居民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惠民服务。同时细分普法对象,精准普法内容,针对辖区治安警情、电诈警情高发的网格,对青少年、高校学生、商铺负责人、待业在家人员等群体开展精准普法。通过社区网格群等渠道,结合网格区域特点,定期推送反诈知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信息。今年来开展进小区、进商圈、进企业等普法活动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余份,受益群众达9000余人次。

  “普法+调解”聚力,释放普法宣传“强劲动能”。艳青普法工作室紧紧围绕“向谁普、谁来普、普什么、怎么普”,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将普法工作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聚焦婚姻家庭纠纷、物业邻里纠纷、人身意外损害赔偿等重点领域,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使普法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打好普法宣传与人民调解“组合拳”。今年初,万达小区居民胡氏父子三人因分家财产和赡养问题产生纠纷闹到北门社区,郑艳青主动介入,于当天及时组织普法工作室工作人员就地调解,就地普法。通过调前讲法、调中明法、调后析法,将矛盾调处过程变为群众学法明理的过程,既做到“案结事了”,又做到“人服气顺”。调解前,告知纠纷双方当事人产生矛盾纠纷时,要冷静、理智、依法解决,可以依法协商处理或是依法向属地街道、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等人民调解组织寻求帮助解决,还可以依法通过人民法院诉讼解决,防止和避免矛盾激化、事态升级或处理不当导致违法犯罪,要牢记“家庭和睦最美好,遇事找法最可靠”。调解时坚持“边调边普”,向双方当事人发放《民法典》等普法宣传资料,有针对性地讲解“婚姻家庭专编”内容,将矛盾发生后采取过激行为的恶劣后果呈现在双方当事人面前,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直观地以案说法、以案释理,让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知悉所涉矛盾的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法顺利调解做好铺垫。经过调前、调中层层递进的说法讲理,最终双方当事人同意签订调解协议,达成和解。艳青普法工作室以调解案件本身为基础,不仅就事论事地调处纠纷,还向双方当事人有针对性地讲解案件涉及的法规,把法律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做到“调解一起、普及一法、排查一起、教育一片”,实现人民调解和法治宣传1+1>2的效果。今年来,艳青普法工作室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60余次,调解成功案件32件,调解成功率100%,涉及当事人78人。其中,涉及婚姻家庭纠纷3件、物业纠纷10件,邻里纠纷 17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2件。在调解工作中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资料3000余份,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下阶段,艳青普法工作室将以时不我待、锐意进取的奋进精神,不断完善“124普法工作法”,推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惠民生的精准普法活动,让普法品牌创建工作实实在在落地生根,持续激活良法善治新动能,推动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