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舌尖农安“迎大考” 豇豆治理“答好卷”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3日电 一帘青翠豇豆,从田间地头“安全抵达”百姓餐桌,凝结了福建全域发力、协同攻坚的勇毅决心,见证了一系列豇豆专项治理“规定动作”出色落地,圆满交出这场全国豇豆农残专项治理“大考”的福建答卷。

  自去年底全国豇豆农残问题专项治理攻坚战打响以来,福建持续强化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强化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坚持产管并重、疏堵结合,锚准重点问题、重点区域,推动建立豇豆生产减药控残长效机制,实现2023年全省豇豆抽检合格率高于国家要求。

  建机制

  打造全域“一盘棋”

  豇豆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也是重点监测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用药频繁,花果同期、采摘间隔短,且以小农户分散生产为主,豇豆农药残留问题比较突出,治理势在必行。

  强部署、建机制,共绘“作战图”。

  福建省高度重视豇豆农药残留问题攻坚治理工作,自去年11月15日农业农村部部署以来,共制定印发攻坚治理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39份,明确了治理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进度安排,建立了组织领导、工作专班、包市包片、专家指导、驻点监管、信息交流、定期调度、督导检查、情况通报、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陈明旺厅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推进,同时,召开2次全省专题部署视频会议,并在去年12月全省新修订农安法宣贯座谈会、今年4月全省农安监管工作培训班上再次作强调落实。

  “摸家底”“拔钉子”,力扫“拦路障”。

  从种植环节入手,福建启动全省豇豆调查摸底行动,全省摸清生产豇豆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散户3923家,在田面积6762.4亩,并以乡镇为单位,将生产者的种植规模、经纬度、用药情况等信息逐一建档立卡,并形成数字地图,实行动态管理。抓好收购环节调查摸底,全省摸清豇豆一级收购商149家,全部纳入名录库备案管理,作为宣传培训、抽样检测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的集散点,充分发挥一级收购商“卡关口”作用,让豇豆治理实现“明目达聪”“心中有数”。

  拔除“硬钉子”,福建有“硬招”。在豇豆专项治理过程中,福建成立5个包市包片组,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督导20多次,对标10项重点工作排查问题隐患,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督促整改落实;市县乡也逐级成立了包片组,全面自查自纠、自检自改,对问题整改不到位或问题较严重的生产主体,跟进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一方面,福建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将豇豆种植区域的豇豆列入监督抽查的必检品种,检测禁用农药、常规农药,并推动各级制定豇豆专项监测方案;另一方面,福建严格执行检打联动,对“不合格”产品重拳出击,对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豇豆要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一律取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撤销证书。

  福建高擎全域“一盘棋”,打出先行“组合拳”,为豇豆农残专项治理工作拓开新局面。

  严监管

  深耕治理“一条链”

  福建聚焦豇豆从生产到上市“一条链”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抓源头、强检测、全追溯,切实把好豇豆农残专项治理“三大关”。

  严格农药规范管理,把好源头防控关。福建大力推进农药销售门店规范化建设,督促农药经营者在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中增加蔬菜禁用农药的购药者施用作物信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药销售台账;加强豇豆用药质量执法抽检,重点针对克百威等9种豇豆禁用农药,灭蝇胺等7种常规农药,抽取样品92批次,其中检出2批次甲维盐不合格;开展一轮非法添加隐性农药成分市场监督检查;针对豇豆生产红蜘蛛和白粉病两种病虫害,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登记试验,目前各项试验工作正有序推进。

  完善乡镇监测网络,把好速测技术关。今年以来,全省乡镇监管站已配备胶体金快检设备987台套、试纸条25.67万张,共开展豇豆胶体金农残快检4.63万批次,做到上市豇豆批批检,确保产品不合格不上市。

  实施全程追溯管理,把好产品监管关。福建将所有豇豆生产主体全部纳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监管,加强线上巡查和线下检查,督促其建立健全豇豆电子生产档案,及时上传追溯信息。截至目前,共推动赋码出证1300多批次。积极引导豇豆种植散户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印制发放统一样式的承诺达标合格证6.56万张,累计已开具8700多张。

  强示范

  辐射带动“一条龙”

  在豇豆植株上部悬挂黄色、蓝色诱虫板,降低蚜虫、白粉虱和蓟马的虫口基数;在豇豆出苗前覆盖银灰色地膜,银灰色地膜的反光作用可以阻隔蓟马入土化蛹,降低蓟马繁殖世代;在豇豆种植区内套种芳香蔬菜(植物)防控虫害,利用芳香植物散发的味道驱避害虫,抑制害虫种群……杀虫“三十六技”是福州市菜科所植根豇豆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所取得的一连串“新招实绩”,也是福建豇豆治理工作中一面鲜艳“旗帜”。

  “生态调控、绿色防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采取有效、绿色环保的措施对豇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我所研究出的技术特点是多举措、易操作、成本低,更容易示范推广。”福州市菜科所相关科研人员说。今年以来,福州市菜科所成立工作专班,设立“豇豆良种的引进筛选和健康栽培技术”项目,致力引进筛选适合福州地区栽培的豇豆新品,研发集成主要虫害(豆荚螟、蓟马)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绿色防控体系,投石探路,为全省豇豆农残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无独有偶,在南平建阳,一场豇豆专项治理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今年,福建农业部门与省农科院合作,在建阳区建立以豇豆蓟马防治为主要目标的病虫害防控与减药技术试验基地,探索应用“杀虫网+”防控技术,成效凸显。

  点上开花,辐射全局。

  福建强化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创建等项目,在主产区建立一批豇豆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明确种植主体、挂包干部、主推技术,不定期开展现场观摩培训,示范带动各类种植主体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与此同时,制定下发福建省豇豆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分类制定完善关键技术性管控措施,加快技术推广应用,组建省级专家团队,对豇豆重点产区开展包片技术指导服务;各大豇豆重点产区探索建立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员制度,实行设区市专家包重点县、县乡植保员包村包户,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安全用药大培训,做到建档立卡种植户全覆盖。

  重宣贯

  覆盖基层“一公里”

  “黄蓝板,放害虫,灯光诱杀很轻松;物理防,生物治,化学农药科学施!”在福州闽侯的一处农药农资店门前,一位“红马甲”网格协管员粘贴“豇豆经常检出问题农药清单”“禁限用农药名录”,向周边驻足的人群答疑解惑,科普农安知识。

  治理见行,亦要入心。福建加大豇豆治理农残工作宣传工作,致力营造农安共治的良好氛围。

  为此,福建将豇豆治理宣贯工作打进“最后一公里”,入村进户,从田间地头到农资市场,共张贴24081套(其中:农资店5158套、基层监管站1020套、村委会村务公开栏12475套、豇豆种植户田间地头大棚5428套),并发放到豇豆种植户手中,已实现豇豆种植户全覆盖。

  通过“两张清单”张贴发放,让基层监管人员、种植户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更直观地认识到哪些农药可以用,哪些农药不能用,豇豆种植需要注意什么,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豇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