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见故事传万家④ | 清正福·龙岩邹氏家族:一盏明灯 永不熄灭照信仰

  八闽儿女,奋进争先。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的赶考路上,福建广大妇女和家庭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奋斗诠释担当的感人故事。

  “闽姐姐”微信公众号开设“福见故事传万家”专栏,结合具有福建特色的家庭十种“传家福”,展播我省广大家庭的家风故事,以传家福见证八闽好家风、以好家风传递千万百姓家,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发挥“她力量”,凝聚“家合力”,共谱“家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家福” 之 “清正福”龙岩邹氏家。

  人物名片

  邹氏家族,世居龙岩市永定区伯公凹。1930年至1931年,为沟通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中央交通局建立了“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条交通线上一个重要的交通站,是入闽第一站。上世纪30年代,邹氏家族成员全部参与中央红色交通线守卫工作,其中13位成员壮烈牺牲,7位成员获“革命烈士”称号。

邹作仁、邹端仁在《绝密使命》中的影视形象
邹作仁、邹端仁在《绝密使命》中的影视形象

  带领家族组建交通站

  位于龙岩永定金砂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馆藏有三枚银元,这三枚银元背后,是“伯公凹七烈士”的悲壮传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党中央与各苏区的沟通联系,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最主要的秘密交通线。长江线、北方线由于敌人破坏,很快就停止使用了。只有南方线——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红色首都”江西瑞金的秘密交通线持续畅通,长达5年之久,被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

  其中,永定城郊镇桃坑村的伯公凹交通站,不仅是由广东进入福建的第一站,也是白区进入苏区的第一站,更是三千里红色交通线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成为能否平安进入中央苏区的关键站点。

  原广东梅州大埔地下党委负责人之一的邹作仁,在伯公凹组建了家庭式交通小站。当年伯公凹只有不到30个人。在邹作仁的动员下,邹家整个家族都成了伯公凹站的地下交通员。邹端仁出嫁广东的六个妹妹及其婆家人也都被动员到服务交通线的工作中来,帮忙筹集食盐等中央苏区急需的物资。

伯公凹交通小站
伯公凹交通小站

  周恩来和三块银元

  1931年底,一位穿着粗布衣、身带纸伞、手提草藤箱、仪表朴素大方的同志来到伯公凹交通站。邹端仁、邹作仁两兄弟发现客人一路翻山越岭,脚上起了泡,便端来热水给客人洗澡、泡脚,缓解疲劳。

  客人在洗澡时取出一张小草纸递给他,上面没有字,客人说:“见水分详,看后烤干归还。”草纸放入水盆后一看,上面写着:“上香汕,少山行区。”意为:上海、香港、汕头等交通站,少山的行程是前往中央苏区。

  这显然是一位“特殊客人”,邹端仁、邹作仁兄弟杀了只母鸭,炖汤款待。第二天临走时,客人掏出三块银元对邹端仁妻子赖三妹说:“人来人往接待那么多人,这三块银元给你们贴补家用……”邹家人把这三块银元一直保存着,四代相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相关党史资料,赖三妹才发现那位“大人物”就是周恩来。

  交通线上的指路明灯

  伯公凹上有一座小小的伯公庙,庙里长年亮着一盏永不熄灭的油灯,1931年1月,叶剑英从香港出发的时候,因为走漏风声,在汕头被国民党悬赏十万大洋抓捕,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机智的交通员突破层层封锁线护送着叶剑英来到伯公凹,当叶剑英看到伯公庙上那一盏灯的时候,激动地说,这盏灯就是交通线上的一盏指路明灯,给了共产党人在暗夜里艰难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那盏油灯也是当年交通线上至关重要的信号灯,当交通员们走到凹口对面的时候,如果看到油灯不亮,就不敢贸然进村,会先让领导干部退回山上隐藏起来,等确定安全后把灯重新点亮才返回去接人。

  革命之家,英勇献身

  伯公凹的历史,是一部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历史。1934年7月的一天,邹端仁带着两位交通员从青溪挑着食盐回伯公凹时,被国民党军抓获。受尽百般酷刑、始终不曾透露一丝信息的邹端仁三人被吊在埔北中学的一棵大树上。为了达到恐吓埔北百姓的目的,民团将埔北的百姓全部赶了过来,其中就有邹端仁的两位女儿。当着众人的面,敌人进行一番严刑拷打,却一无所获,于是残忍地枪决了邹端仁的两个女儿。

  为了红色交通线的畅通安全,邹氏家族献出了10多位年轻生命,其中7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1959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邹端仁的烈士证。

1959年,毛泽东主席签发给邹端仁的烈士证
1959年,毛泽东主席签发给邹端仁的烈士证

  在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的指引下,伯公凹人民掩埋了亲人,擦干了眼泪,奋勇前行,传送了大量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输送了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护送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安全到达中央苏区,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烈士精神代代传。如今,邹氏后人又开始新的征程,义务宣讲七烈士的英勇事迹,修缮旧交通站房子,使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