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8日电(林伟杰)日前,闽江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暖风支教实践队23名大学生来到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中心小学,为117名山区留守儿童开展为期半个月的“以青春之名,筑多彩梦想”关爱留守儿童暖风支教活动,给山区孩子送去书籍、书包和“五育”,陪伴山区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七彩暑期”。
“我手上的这本是积分记录本,老师们会根据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大家进行加减分,活动结束后,大家可以凭借积分来兑换奖品。”三个支教班级的班主任在见面会后将奖励机制告知孩子们。支教队长赵振皓说,积分制度的设置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据了解,为了倡导勤俭节约、奉献爱心的理念,实践队借助2023届毕业生离校的契机,支教前于大学宿舍门厅搭建爱心捐赠驿站,收到适龄书籍百余本、玩偶数十个,此外还有校友捐赠的儿童书包等。
在福建省心理健康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实践队带着由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教师协同设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 SP)走进了“支教第一课”,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有近6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蜿蜒崎岖的山路成了孩子们与父母间天然的屏障。“今年暑假爸爸妈妈没办法回家,工地刚好有活,你要乖乖听奶奶的话,下次回来给你带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车。”让许多父母逐渐“嫌弃”自家小孩的暑期,是所有留守儿童渴望与父母见面的日子。

“七七事变后,中华大地许许多多的儿童因此变成孤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些苦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相比如今我们的生活,虽然父母为了家庭在外奔波劳碌,但我们的生活却不失温暖,他们的关心关爱始终在线。”德育课堂上,孩子们正襟危坐地聆听着支教老师的授课。“正因为革命先辈们义无反顾的献身,才有了如今红旗飘扬,我要好好珍惜戴在身上的这条代表着红旗一角、烈士鲜血的红领巾,不忘国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六年级的吴雨柠同学坚定说道。
智育课堂上,孩子们在听完结构与原理分析后,迫不及待地动手组装起了风力小车。“原先路上奔驰的汽车都是通过汽油发动前行,现在路上一辆辆挂着绿牌的车辆则是通过电池带动前进,那么未来风是否也可以让汽车跑起来呢?”支教老师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引导孩子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扇叶通过转动对空气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空气就会对扇叶产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推动小车前进。”在支教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总结道。

当趣味游戏遇上体育竞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跳方格、珠行万里、手拉手传圈、水杯吹乒乓球、纸飞机飞行比赛……一个个充满童年气息、贴近童真童趣的竞赛项目,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源自童心的喜悦,整个比赛过程充分展现了孩子们阳光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整个小学操场瞬间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一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国风歌曲揭开了美育课程的主题:青花瓷。“这是一堂爱国与审美相结合的课程,‘China’首字母大写时称‘中国’,小写时含义则为‘瓷器’。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在明清达到顶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江奕霏说道。

“当前,资助育人‘三行’宣传活动成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契机。”走进支教课堂开展金融知识校园行、走在街头巷尾开展资助政策乡村行、走入留守家庭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带队老师表示,这不仅是支教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劳动教育,更是助力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号召广大受助学子心怀感恩、立志奋进的善心善举。
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山区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该校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做好顶层设计,精心设置课程,以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传递知识,带去欢乐的同时,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