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门厦禾社区推“六方六共”工作法 打造家门口“微幸福”

  以群众为主角,以“近邻”为纽带,共同唱响文明主旋律,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厦禾社区深化近邻党建模式,立足公共空间“共治共管共享”理念,延伸开创“六方六共”工作模式,通过“软硬兼施”营造文明宣传氛围,以“时空结合”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在厦禾小公园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微幸福”。

  厦禾小公园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厦禾社区(厦禾路与湖滨西路交叉路口东北角),是中心城区居民休闲、纳凉的重要场所,受到居民群众的喜爱。

推行“六方六共”模式后的厦禾小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们休闲的重要场所。(鹭江街道供图)
推行“六方六共”模式后的厦禾小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们休闲的重要场所。(鹭江街道供图)
老剧场文化公园(鹭江街道供图)
老剧场文化公园(鹭江街道供图)

  过去,这里曾经是一处让人“糟心”的所在。作为厦门中心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思北路口日常人流量大,小公园受到流浪汉、小摊小贩的“青睐”,公园蚊虫滋生、垃圾乱堆、游击摊贩占道等种种乱象,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堵点痛点。

  厦禾社区立足“为民惠民靠民”理念,搭建共商平台,汇集民智民慧,文明公园氛围不断提升。社区通过召集“六方”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形成社区议事常态化运行机制;向周边居民代表发放调查问卷,畅通征集意见建议的渠道。同时,社区还在小公园内部增设爱护环境等主题文明标语;携手市绿化中心增设垃圾桶、灭烟柱;联合故宫小学开展“校社齐联动”实践项目,在绿植上悬挂树科、树龄等养护知识。针对活动区,社区组成了爱园护绿志愿联盟,上午时间段,发动参与不同场次的广场舞居民对场地维护和清理;下午时间段,共建单位按每周固定时间认领洁净家园、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项目。

  不仅如此,厦禾社区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定期通过“检查+抽查”小公园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等情况,在认领时间段内三个月未出现不良现象和问题的,将颁发志愿者荣誉证书;深化共同监督模式,对物业和周边商家在认真完成协议内容,三个月内未出现违反市容规定的,在评优评先和星级评定中给予适当加分。

  “每天上午9点半前,我们都在小公园跳拍手舞,社区提出的这个共治共享理念很好,姐妹们也都积极配合参与卫生清洁等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居民陈育桂表示,近段时间,明显感觉到公园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来这里休闲、纳凉的居民也都觉得很舒心、很幸福。

  从“糟心”到“舒心”,从“痛点”到“亮点”,群众收获了更高品质的活动空间,城市收获了更有温度的文明风尚。当“近邻·思民”行动全力开展,街道、社区始终立足群众所需,将“六方六共”模式延伸到老城街巷,让老剧场文化公园也遇见了“微幸福”。

  厦禾社区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街巷党小组”三级网格体系,以成立40年的闽南语读报小组为载体,每周开展“红色加油站”活动,传播国家政策的“好声音”。社区还整合市交通局、区纪委等单位资源,设置党员“双报到”服务点。厦门市交通局党员每月对公园公共座椅进行巡查、维护;思明区纪委党员坚持每周末开展“净走”活动,宣导文明、提升“颜值”。

  立足百姓所需,打造“睦邻”港湾,由大元路赖厝埕扁食店等党员商家为主组成的街道个协党支部,带头成立“八市·近邻文明宣导员”,用“普通话+闽南语”形式宣传《八市文明公约》,让老城兼具“文明力”和“烟火气”。社区还组建“邻里红管家”队伍,提升公园周边麦仔埕废弃空地为“便民空间”,动员周边居民认领花草管养、公共晾晒区卫生清理等志愿服务项目,晒出老城幸福感。

  如今,老剧场文化公园不仅是留住记忆和乡愁的老城“透气孔”,也是“文明之花”徐徐绽放的“厝边文化公园”。在这里,老城韵味着传递“爱邻”温度,通过携手区文化馆打造“闽南曲艺汇”百姓舞台,开设“厝边学堂”“闽南讲古场”,发挥“以乐剪纸”等社区能人资源参与公园景观设计,让闽南传统文化在老剧场源远流长。社区联合区卫健局、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培育“大同本草”中医药试点,打造“闽南青草药”文化馆、“迷你百草园”、养生讲座等,唤醒群众对闽南青草药的文化记忆,让中医惠及老城百姓。

  远亲不如近邻,幸福常驻思明。以近邻党建激活微治理,鹭江街道巧汇“六方”力量,善用“六共”治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让“近邻好声音”传遍老城街巷,也让文明美好在街巷深处也触手可及。(记者 卢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