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 朱妤:急性子所长的“慢”普法

  2013年朱妤进入司法行政系统后,她再也没有放下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是大田县司法局石牌司法所所长,镇上的百姓遇到难解的纠纷,都习惯找她。别看朱妤平时性子急、嗓门大、语速快,但在调解工作中可是张弛有度的。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化解者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在调解工作中占比高,曾有一起赔偿纠纷案件,让朱妤一度想放弃,经过两个月的调解,终于就赔偿金额和方式达成和解。

  A和B是某家汽车修理店的老板,也是修理工。一次修车,A被自己放下的车头砸死。A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事后,家人让B以修理店的名义赔偿。但B是个月光族,根本拿不出赔偿的金额。A家属多次到B家索要赔偿,双方不肯退让,关系闹得十分僵。

  “人勤劳就有钱,不要想着现在没钱,只要你愿意给,讲诚信,怎么付给对方,怎么筹钱,我们帮你想办法!”僵持不下的局面让朱妤心里很着急,但在双方当事人面前,她以诚相待,一句真心话说到了他们心坎里,B最终答应了赔偿金额。

  鉴于B要边挣钱边还钱,经过朱妤和村干部一番努力后,商定了一个月1000元的偿付方式,过程漫长艰辛,但总算给双方当事人一个满意的交代。“身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一定是人生处低谷之时,这时的调解,不但要兼顾情法,还要推己及人。”朱妤说。

  婚姻家庭幸福的护航者

  纠纷化解,最难的是情感纠纷,尤其是婚姻家庭类。一天,两个年轻男女互相推搡着走进了司法所。两人按照农村习俗订婚摆酒但未领证,也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女方最近迷上了钓鱼,经常和朋友半夜出行,让男方很没有安全感。而女方认为,这是男方的小心眼和不信任。

  既然如此就“离婚”,男方要求退彩礼,女方要求分财产。听到这儿,朱妤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俩结婚了吗?打证了吗?没有就谈不上离婚。”接着,一场长达4个小时的情感调解开始了。朱妤抛砖引玉说起了《民法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两人把闹离婚改成了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无论是年轻伴侣还是中年夫妻的矛盾问题,得先了解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人在生气时,怎么会承认对对方仍存爱意?这就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有时候还要从软肋出发来调解。”朱妤说。

  曾经有对中年夫妻常年冷战,给女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直到孩子在学校听了朱妤的普法课才知道,冷战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回家后极力劝说父母一起去司法所“上课”。

  这起家事中,双方的软肋就是女儿。朱妤动员女孩做好沟通桥梁的作用,利用休息时间创造父母互动的机会,有事没事都要多说话,慢慢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作为男人得主动点,多陪陪老婆,一家人有空时外出走走散散心,你们俩感情这么好,如果离婚了,心里都难受,这得多遗憾。”听到朱妤爽朗的笑声,大家就知道,这件感情纠纷调解成功了。

  传播法律知识的力行者

  7年来,朱妤在田间地头说过案例、在教室课堂上讲过法条、在工厂作坊里说过故事、在交通卡口上普法。“治病救人不如防于未病,惩治犯罪不如止于未犯。”她在普法中不拘泥于形式,不限制于时间,见缝插针做宣传。

  而她最享受的是去学校开展未成年人专题法治宣讲,孩子们的踊跃发问,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狗咬了我,我能不能咬它主人;老师敲了一下我的手,算不算体罚;我也想去制定法律,要怎么做呢……“小朱阿姨说法”普法品牌逐步建立起来。

  给未成年人普法,是为日后的调解工作做“减法”。朱妤成了镇上各中小学的常客,一声声热情而亲切的“小朱阿姨”,是孩子们享受法治课的最好见证。

  农村地区广阔天地是普法大有作为之地,对农民群体、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群体所需的知识,需要掌握不同的火候。通俗易懂、举一反三是在农村地区普法的最基本需求,比如宣传预防诈骗时,要直截了当地说明哪些是赚不到钱的,哪些电话是不能接的,并收集好周围群众被诈骗的案例;宣传《民法典》时,从辖区内影响最大的邻里纠纷解决入手,以案释法……

  在普法和妇女儿童维权的道路上,朱妤用耐心、细心、爱心、公心解心结,用同理心谅解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坚持这一信条,一步一个脚印,朱妤在普法路上,不断努力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