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优质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系列监管体系平台落成完善,一批批区域特色农产品亮相于市,一支支农安队伍利刃出鞘……八闽大地,东风竞涌,处处激荡着喜人的农安乐章。
2021年,福建省全面启动第三批三明市、武平县、罗源县、永春县、古田县5个国家农安市、县创建工作。面对创建国家级农安县这场“大考”,各地以如椽之笔擘定蓝图,上下同心、务实创新,示范带动地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共筑农安八闽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高位推动,齐绘作战图
近年来,福建加大创建力度,落实属地责任,努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的样板区,推动农安建设硕果盈枝。
高位推动、凝心聚力,创建劲足。
为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罗源县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创建工作,同时,罗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罗源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工与配合协调,为扎实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永春县,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汇聚强大合力,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予以重点保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政府总负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社,经费有保障,检测全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武平县逐步落成,形成其农产品品质管控的“护城河”,推进武平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点带面、示范在前,探索正酣。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领头雁”,2018年,三明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部署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1333行动,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启自发创建阶段。
“产”“管”并举,赋能进阶路
福建各地探索实践、亮出特色,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走稳、走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阶之路。
高标准,绽放品质之花。
翠屏湖畔,风光旖旎。在古田晟农无公害银耳基地,工人们着工服,戴口罩、手套,熟练地完成采摘、挑选、打包、贴标等一系列流程,将银耳装箱送往冷库,等待外运。这只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的一处风景。
洁白鲜亮的银耳簇簇盛放,勾勒出庞大的产业版图。作为全国最大的银耳生产县,古田致力于推动银耳标准化规范工作,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加工规范,这条完整的银耳全产业链标准,奏响了古田银耳高质量发展最强音。自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在古田成立以来,发布实施的标准达15项,正在研制的标准有9项,其中国标占比达60%,对推动全国银耳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以产业为根基,武平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制定象洞鸡、福建白兔为福建省地方标准,编印发放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明白纸”,推进主要优势农产品按标生产。同时,武平县加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2020年以来,建设了9个省级蔬果茶菌标准化基地,6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严监管,筑牢安全之堤。
三明市建立“N+432”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监管机制,强化乡镇网格化监管,全市共划分141个乡镇、村级网络、配备网格监管员190名、玩过协管员1239名,实现全市所辖1736个行政村网络监管全覆盖。此外,三明推进落实网格布局图、网格人员职责上墙,确保实现“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的健全完善,让三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进“最后一公里”。三明市在县级试点出台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报酬补助办法,在乡镇网格聘用2名村级网络协管员,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村级,推动乡镇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上岗制度、工作制度及考评制。
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为罗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插上了“云翅膀”。罗源县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并行,通过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日常监督检查等相结合,督促指导生产主体及时、规范上传生产记录,推动农产品生产主体源头赋码、凭证销售、全程追溯。
农资供应是稳住农业生产的“压舱石”,农资监管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罗源县推进农资监管平台应用,提升农资监管信息化,2021年,罗源就开展了农资线上巡查820人次,巡查农资企业9604家。
2021年,福建省启动实施了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乘此契机,各创建县聚焦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农产品,强力管控生产环节,严把产出准出和市场准入关,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促进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体创建工作。
兴农富民,打造幸福城
自2021年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福建各创建县争相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三部曲,推动国家农安县“金字招牌”擦亮、挂高,一幅农业增效、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铺展开。
“发酵桶里加一些有益菌去发酵,然后循环浇灌果园,这样废物再次利用,又生态,又节约成本!”福建省永春绿源柑桔专业合作社以“绿”谋篇,通过有机肥发酵结合埋管滴渗施肥,深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生态和果园生态,促进芦柑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高效循环生产探索是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热门命题”。古田县推广废菌料循环再利用及热泵烘干、冻干等清洁能源技术,在产业转型的赛道上跑出轻盈的生态步姿。
罗源县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0个,着力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出了一大批农业品牌产品,如罗源七境茶、罗源秀珍菇、罗中福秀珍菇等,其中,“罗源秀珍菇”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单。“罗源秀珍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打响,也为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武平县大力实施特色现代农业“851”工程,逐步壮大八大特色产业、五大特色农产品,助力武平百香果、象洞鸡、灵芝、富贵籽等一批特色农产品“走出深闺”,深受市场欢迎。据悉,其中,2021年,武平全县百香果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实现产值3亿多元,“武平百香果”俨然成为托举武平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叫得响、卖得好。质量筑基,品牌铸造,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打造食安无虞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