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位于蕉城区西北部,距城区约47公里,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沿着霍童古街,经包公祠,远远便可望见被古榕树环抱着的美丽且幽静的村庄,这便是霍童黄姓入闽始祖黄鞠公的肇基地霍童镇石桥村,村里居住的几乎全是黄氏后人,说起祖辈事迹个个头头是道。
笔者一行在石桥村理事会会长黄祖忠的带领下,来到黄鞠故里,寻访黄鞠家风传承事迹,聆听黄鞠耕读传家的故事。
黄鞠是谁?
黄鞠,字玄甫,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公元569年。曾任隋朝谏议大夫,是有史料记载的闽东最早的一位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第一人”。他一生的功绩,如同镌刻在黄鞠故里的两幅长联,“忠谏卓著隋朝万里英名垂史册,肇基兴隆霍地千秋俎豆荫乡闾”、“立石桥兴水利千秋伟绩,开龙腰凿蝙蝠万代昌荣”,任世人传颂。
黄鞠在朝为官之时,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隋炀帝在位时,贪逸残暴,滥用民力。隋大业九年,隋炀帝欲再征高丽,黄鞠敢于同父进宫面谏止伐,被廷杖下狱。随后,其遵父命,辞官携眷属入闽。辞官归隐后,黄鞠定居霍童镇石桥村,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他先后完成了霍童溪南岸斩龙腰通水道的工程和北岸的水利工程,将中原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利用间作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富足了一方的百姓。
霍童也因此成为周边十里的经济中心,千余年来,让世人赞叹不已。明进士黄世德在鞠公故居龙首堂题一楹联,书曰:“凿龙腰通水道,上扶持国,下泽黎民,建巍巍功绩;踞狮脉,创石桥,内安门闾,外溢里境,显赫威灵。”载入石桥宗谱,成为千古赞歌。
黄鞠用自身经历告诫后世子孙,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在他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读圣贤书,为的不是做官,而是学“礼义廉耻”等做人的道理。黄鞠还告诫子孙,读书可读、不可为官。男耕女织,守住祖业,世代当个良民。黄鞠只要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的魄力,至今还广为传颂。
黄鞠生有七子,五儿两女。五个儿子深受父亲耕读传家的影响,谨遵父命,不入仕,做良民,致力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热衷于发展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两个女儿,名唤丹鸾和碧凤,深受父亲为老百姓谋利益、办好事、艰苦创业精神的影响,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为帮助父亲早日完成水利事业,而耽误了“及笄”之年,以至终身未嫁。
黄鞠后人将黄鞠及他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之道进行总结,形成了黄鞠祖训族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黄鞠的后人当中,他们传承黄鞠精神,牢记黄鞠家规祖训,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有清朝的黄树荣,他精忠报国,16岁时应县试入邑庠,以优异成绩名列一等廪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诰授朝议大夫,任户部江南司主事。民国后,以国会议员身份,致函唐继尧,促其遵守民国宪法,并支持孙中山参加北伐的计划。
与黄树荣同一时期的还有黄天恩、黄金涟,他们为家乡搭建桥梁,在当时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在凤凰桥头修建了一座桥,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方便当时群众出行。
1973年,石桥村在黄宜江、黄奶炎等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发展的带头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扬黄鞠精神,先后修缮了黄鞠水利,黄鞠灌溉工程现已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修建了全长300多米防洪堤,至今依然发挥作用;开了排水沟,防止水稻受灾;改造了坝河工程,加宽了道路1.5米,方便板车来往,节省人力;发动妇女修建了全长400多米的机耕路,因大部分是妇女用肩头挑石谱路,故命名为三八路,现已成为村里的主干道。
现如今也涌现出像黄应平这样的人,他虽然在外投资办厂,但也深受黄鞠精神的影响,始终不忘家乡,至今为家乡建设共捐献60多万元。
黄鞠的家训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是一个时代的声音,是一个精神的仪轨。霍童黄氏后人谨遵黄鞠家规祖训,并将家规祖训的内容列入了族谱,让世世代代的子孙能够铭记黄鞠的教诲。不仅如此,在石桥村中,有一处训话堂,每逢九月九,黄氏族人都在这里以家训教育后人,讲述祖先黄鞠的丰功伟绩,让家族的优良品德得以世代传承发扬。现在的训话堂还是遵照历代祖先教训,以弘扬祖训族规为主。
为了更好地传承优良的家风,黄鞠后人将黄鞠家规祖训融入霍童传统民俗灯会,每年二月二,黄氏后人都会制作黄鞠家训、黄鞠故事花灯,结合播放黄鞠宣传片等形式,宣传黄鞠家规祖训。
读可知天下事,勤可创天下业,廉可得众人心,不论今世后代,我们都应秉承黄鞠好家风,做个正直涵养之人,引领崇德向善的时代风尚。
家规全文
忠心报国 终身为民
尊宗敬祖 以孝为先
尊师重教 仁德并存
敬老爱幼 和睦待人
热爱家乡 邻里相依
耕读为本 家和兴业
择善而交 谦和礼让
毋欺毋骗 毋偷毋盗
毋贪毋懒 毋淫毋赌
自食其力 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