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蹬三轮车载客到办厂创业,辛劳了大半辈子本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可他却把经营所得和全部精力投入家乡公益事业。
十几年来,他累计捐资2600多万元,可至今还和家人挤在一套老公寓里。别人说他傻,他却说傻就傻吧,只要自己觉得值得就行。

他,就是“好人陈青松”。
“我的心愿是发挥余热,为家乡做点事,为中华德孝精神的传承贡献一点力量。”
陈青松是翔安区德孝教育促进会会长,一家人生活节俭朴实,陈青松至今还挤在90年代的老公寓楼里,却卖厂卖房捐资2600多万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被当地群众誉为“翔安陈嘉庚”。
陈青松家庭被评为第十二届福建省五好家庭;陈青松曾荣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首届十佳孝贤、厦门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厦门十大人物等荣誉。
以小爱筑大爱,传播德孝精神
陈青松说,他打小家境就很清贫,一家人靠着父亲开的小店勉强维持生计。从踩三轮的载客工到后来办厂创业,陈青松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但有了钱,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埋藏在他心底多年的遗憾——陈青松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吃过没读书的苦头,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陈青松一直有一份执念,就是要尽己所能,资助那些贫穷的学生完成学业。“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差别太大了,在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上一把,说不定就能改变的他们的一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青松捐出了第一笔2万元的捐款,开始了他捐资助学之路。此后,但凡听闻有学子因经济原因致使学业难以为继或者哪所学校有需要,陈青松立马就会伸出援手,慷慨捐助。
2011年,陈青松将公司的所有股份全部转让,退出企业界。一年后,他推动成立公益组织翔安区德孝教育促进会,开始全心全意做公益。翔安区德孝教育促进会坚持每年评选嘉奖“德孝好学生”和 “德孝好媳妇”,费用都是陈青松自掏腰包支付。
资助“德孝好学生”好理解,那么,评选“德孝好媳妇”他又是怎么想的呢?陈青松道出了原委。“一个好媳妇,影响三代人。如果媳妇孝顺公婆,家庭和谐温馨,对孩子也会产生直接的良性影响,也就能更好地传承咱们中华民族的德孝传统。”
除了翔安外,陈青松的“助学之手”还“伸向”了湖南、甘肃,捐资帮助当地的贫困学生。
2013年,得知湖南益阳安化县有十分贫困的学生,他主动和安化县教育局联系,派人认真了解情况后,决定资助19位特困生每人每年3600元,直到他们毕业,圆了孩子们的大学梦;他还连续三年资助甘肃临夏州永靖县45位贫困学生,累计出资41万余元;向西藏军区察隅、墨脱两地的边防战士捐赠价值140万余元的防蚊物资等。
这几年,陈青松的捐资助学理念在逐步发生改变,除了关爱、关心贫困生,他开始把重心放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
2016年,陈青松通过翔安区德孝教育促进会向翔安一中初中部、内厝中学、舫阳小学等多所学校,捐铸了陈嘉庚铜像。此外,他还在翔安区内厝中学、后亭小学、马巷中心小学、金山小学等学校投入数百万元,为每所学校购置图书、书柜、安装护眼灯。
十几年来,翔安区德孝教育促进会吸引带动近百名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开展数百场道德教育、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文明礼仪教育等公益活动,陈青松全部亲力亲为,生怕事情做得不够细致、不够完美。
到2022年6月,陈青松已累计捐资2600多万元,几乎掏光所有的积蓄。当被人问起,为啥要这么做时,他的回答是:“想去做就不用去问为什么,你如果去问为什么,你自己就有问题了。”
舍小家为大家,一生积蓄奉献社会
陈青松的儿子陈自强是厦门邮政公司一名普通的物流司机,剃个光头,衣着朴素,很难让人把他同“富二代”联系在一起。不少人羡慕陈自强有一位办厂创业的父亲,但只有陈自强自己知道,陈青松的儿子不好当。
父亲扶贫助学,陈自强都跟在身边。湖南怀化、甘肃永靖……陡峭的山路一走就是几个小时。陈青松给学校捐护眼灯、消毒灯,工人安装时,陈自强也在场帮忙。“十几年干下来,我现在是啥杂活都能干点了。”陈自强笑着说。
如今,陈青松已经退休,但他顶着压力,掏光积蓄也要把德孝事业坚持到底,陈自强实在不理解。虽然不理解,但陈自强觉得,钱是父亲打拼赚来的,怎么用是父亲的事,而为人子女,给父母帮忙,为父亲的心愿尽点力,是自己应该做的。
“几乎每年春节,我们一家都去香山做义务交警。”在陈青松的带动下,家人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全家都加入了翔安区义务交警队。
陈青松的爱人陈小宁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现已是参加活动次数最多的会员;陈青松的女儿陈文静是促进会的党支部书记,她总是带领会里的党员身先士卒,冲在公益一线,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会员投身德孝公益活动。
陈青松说,自己能创业成功得益于国家的安定繁荣,退休后他就想为家乡、为传播德孝做点事。在他看来,人们讲德孝,家庭就和谐,每个小家安居乐业,国家就能昌盛繁荣,反过来国家稳定,每个小家、每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
今年,陈青松家庭光荣入选了“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陈青松说,这个荣誉实际上是评给德孝教育促进会整个大家庭的。
或许,他们的力量并不算巨大,但他们将追求化作为善举,将奉献落于平常的大爱担当,将带动更多人,一起去圆“心中的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