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2月27日讯(泉州晚报记者 许雅玲)昨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正式发布,泉州创新实践案例《服务企业零距离、服务项目零收费》成为全国41个案例之一。
《报告》立足主流媒体第三方视角,以创新为核心构建了综合分析框架,覆盖了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的10方面重点任务、101项具体改革事项,相关部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行业协会的权威专家,以及来自国企、民企、外企的企业家代表组建专家委员会,对城市营商环境创新的基本面和最新情况进行了梳理。
泉州创新实践案例《服务企业零距离、服务项目零收费》呈现了晋江经济开发区按照“推行亩均效益准入倒逼机制,加强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加快园区提容增效,积极争创国家级园区”的要求,精修规划,提高园区工业用地容积率;把好关口,提高投资强度准入门槛;做好服务,推行“双零”服务机制;提前介入,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多评合一模拟审批”,让园区企业真正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红利。
《报告》评价泉州作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以核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产业升级,如晋江经济开发区从人才提升、政策落地、要素保障、金融支持、人本服务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放大园区要素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质量,造强服务磁场,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相关链接:
泉州市2021城市营商环境创新
服务企业零距离 服务项目零收费
2021年,在争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这一重要发展锚点上,泉州出台《泉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泉州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攻坚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聚焦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核心指标成立17个工作专班,在127项攻坚任务里逐一破题。建成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达90%,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60%以上列入“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行“局长走流程”,解决行政审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479个、压缩779个工作日。力争到2023年,进入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企业对泉州营商环境满意率达到95%以上。
2021年度,泉州市营商环境创新举措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在区域壁垒破除方面,启动了厦漳泉地区政务服务省内通办“异地代收代办”试点;在市场机制改革方面,深化“证照合办”改革,食品经营企业准入即准营;在投资建设完善方面,国有建设用地公开出让项目“交地即交证”、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先后上线;在对外开放提升方面,试点引进了第三方外贸服务平台破解外贸商户收汇被“冻卡”难题;在监管体制创新方面,推行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让中小企业、新业态企业放开手脚创业;在涉企服务优化方面,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集聚带动效应,规划建设知创产业园,设立泉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企业可享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获评全国标杆城市。得益于氛围浓厚的营商环境,泉州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市场主体增加到128万家,成为全国第18个“万亿俱乐部”成员。
创新实践:
服务企业零距离 服务项目零收费
(一)举措内容
为了呼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的方针,贯彻落实《福建省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园区提容增效,并破解园区企业办证难、办证慢等瓶颈问题,泉州市晋江经济开发区按照“推行亩均效益准入倒逼机制,加强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加快园区提容增效,积极争创国家级园区”的要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做好“店小二”,当好“服务员”,加强对园区企业的规划管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既兼顾报批程序的规范,更注重报批审批时效性,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实施,致力打造园区最佳营商环境。
(二)创新亮点
1.精修规划,提高园区工业用地容积率
以集约高效为导向,启动开发区五里园、安东园控规修编工作,将园区工业用地容积率由原来的上限1.2—1.5提高到3.0,建筑密度上限提高到60%,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零地增资扩产”,破解空间要素制约,同步对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配套管网统筹规划设计,满足企业增资扩容的配套需求。
2.把好关口,提高投资强度准入门槛
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制定准入门槛,同时为了强化企业投资强度兑现,经济开发区与企业签订运营监管协议,如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未达到约定标准的,企业需按实际投资总额与约定投资总额差额部分0.01%的标准,向经济开发区另行缴交违约金,直至项目实际投资总额达到约定投资总额。
3.做好服务,推行“双零”服务机制
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靠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增资扩产、提容增效,推行服务企业零距离、服务项目零收费的“双零”服务机制,入园企业报批手续专人专班全程代办,让企业全程“零操心”,专心投入生产中。
4.“多评合一模拟审批”
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多评合一模拟审批”,提前介入,强化项目前期技术支撑保障,实现“审批早一步,建设加速度”。
(三)取得成效
1.让园区企业真正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红利
经济开发区创新方式提容增效的举措,促使园区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周期由原先1年左右时间缩短到现在的平均5个月,项目报建手续办理时限由原先6个月缩短到现在的2个月,项目各类手续代办费用由原先的15万元左右缩减到现在的零收费,让园区企业真正享受到了“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2.推动公司改扩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经济开发区已推动灵源药业、满誉机械、兴德织造、佳福染整、梅花伞业等38家公司改扩建,企业建筑面积增量约180万平方米,相当于增加了约1800亩的用地空间(按之前建筑容积率上限1.5计算),预计新增固投约90亿元、年产值约108亿元、年税收约2.7亿元。
2021年,福建省商务厅公布了福建省开发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2020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在此次纳入考评的全省97家开发区中,晋江经济开发区在管理服务这一一级指标考核中居全省首位。
创新启迪
作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泉州市以核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产业升级,如晋江经济开发区从人才提升、政策落地、要素保障、金融支持、人本服务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放大园区要素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质量,造强服务磁场,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据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