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天竺山下不羡仙——厦门海沧东孚的乡村振兴探索

  “当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凋敝偏远的山村。想不到30多年,就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宅修缮一新,美丽庭院兰草飘香,刚满60岁的厦门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后坑社村民游宝平,已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

  草长莺飞,暑热蒸腾。今天,位于天竺山麓的东孚街道过坂社区,不仅村民生活惬意,也引来了很多游客,成为厦门和周边市民的休闲胜地。

老王家果园内,家长带孩子体验采摘乐趣。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摄
老王家果园内,家长带孩子体验采摘乐趣。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摄

  从少有人知的偏僻山村,到游客如织的桃源胜地,海沧东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胎换骨、由内而外的美丽蜕变。

  让空间,房前屋后展新颜

  游宝平是后坑社的“女婿”,20世纪80年代在厦门岛内当兵退役后,来到这个乡村定居。在他记忆中,当时从岛内到后坑,得五六个小时,村民自耕自种,外人罕有踏足。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助推下,厦门发展日新月异。以农业发展为主的过坂社区,前些年外出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近十年来,村庄面貌迎来了显著变化。

  “闲置空间盘活后,给我带来意料之外的红利。”前些年,听说村里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游宝平积极参与并主动将闲置房屋、土地出租给政府。游宝平说,年久失修的老宅在政府、企业的打造下焕然一新。得益于地铁、道路的通车,后坑社的人气越来越旺,自家在村口的便利店生意也越来越好,外来餐饮机构还租下另外两栋楼房开起农家乐。

  几年的发展,后坑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曾经的楼房摇身一变,成为村民议事、读书学习、对外展示、服务游客的活动中心“过云馆文化馆”;老宅庭院经海沧本土企业海澳集团改造修缮,成为古色古香的雅致茶室“一抹清香”以及帐篷露营地;房前的大片菜地,平整后则成为村民文娱活动的广场。

  让“美丽庭院”活起来,妇女能顶半边天。海沧区妇联与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通力合作,发布《海沧区“美丽庭院”创建工作计划》《海沧区“美丽庭院”创建倡议书》,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成效尤其明显。

  走进过坂社区的“美丽庭院”示范户杨厝·岚墅,夏花争艳,咖啡飘香,浪漫气息扑面而来。“我从2019年开始,每周末都返乡整理自家庭院。在区妇联等部门指导下添置户外家具、种植花卉植物,一步步将原来闲置多年、脏乱差的院子,用心改造成花园式的共享庭院。”屋主陈惠兰说,区里将“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列入乡村振兴绩效考评体系,区妇联还对“美丽庭院”三星级以上家庭户进行挂牌和奖励,指导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产业,有效带动村民尤其是妇女盘活闲置庭院空间,实现美家园、拓财源的“双丰收”。

  “全区各级各部门与全体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是东孚街道成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条件。”东孚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伊黎介绍,在成功案例的带动下,主动让地让物、投身乡村振兴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留足空间。

  引活水,乡建团队大展拳脚

  “蘑菇房更换为与原屋顶同色的树脂瓦屋顶;墙面修缮、填补小窗口,粉刷白色外墙;杂物清除,在门前布置绿植景观……”翻开东孚街道寨后社区“美丽庭院”提升方案,各家项目点的责任人、改造意向等信息一应俱全。“这是街道引入的乡建团队云趣参与‘美丽庭院’建设的最新成果,也意味着这一模式已在街道全面铺开。”伊黎介绍。

  村民让出来的空间怎么统筹规划、导入资源?

  2019年底开始,东孚街道陆续引入九七华夏、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云趣等陪伴式乡建团队,驻村在地化开展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工作。这些团队有的孵化于知名高校,有的云集了台青精英,有的前身是专业文创策划机构。这些机构常驻村庄,深度嵌入东孚乡村振兴进程,为每个环节注入专业理念、治理经验、市场资源和文化内涵,激活村庄沉睡的生命力。

  草木掩映的宽敞庭院、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品、轮车成排的拉坯工坊……走进东孚陪伴式乡建模式燎原之地洪塘社区赤土社,一座集纳展示、培训、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陶瓷艺术馆映入眼帘。

  “没想到家里这块薄地,能变得这么漂亮!”作为这块地的产权人之一,瓦匠石振春早年一直烦恼不已,“因为地势高,没有水源,这里什么庄稼蔬果都长不活。因不懂技术,养鸡鸭也赔了本。后来只能租给大理石加工厂和废品回收站,但粉尘噪声和遍地垃圾又让乡亲抱怨不已。”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这片地块焕发新的生机。在乡建团队建议下,东孚街道引导本土企业厦门锦熹进出口有限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这里建设锦熹陶瓷馆。

  “锦熹公司专注陶瓷工艺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也是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单位。”锦熹陶瓷馆负责人黄志坚向记者介绍,去年,公司租下赤土社村口的一栋楼房和石振春的地块后,不仅将仓库存放的2万多件陶瓷尽数在此收藏展示,还建起专业化的陶艺教学工坊。“我们希望在这里复兴东孚失传的古窑址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内涵。”

  石振春父亲也是村里的老瓦匠。“没想到,我爸留下来的祖宅和手艺,在今天又成了宝贝。不仅收的房租足够全家开销,修复老宅屋顶的活也多了起来。”石振春介绍,父亲用十几年心血建成的红砖大厝,被厦门商超企业元初食品租下,建成“元初学堂”。作为企业文化培训和传播中心,许多荒废多年的老房子,也纷纷变成“抢手货”。

  点线面,小项目织出大未来

  “一、二、三,来,剪一串!”在老王家果园的大棚里,一串串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许多家长把孩子高高举起,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前几年,我公公放弃老家的种植批发生意,带着全家老小来到这里建起有机种养的采摘果园,因为我们都看好东孚近郊乡村游的游客资源和发展潜力。”果园负责人小兰说,相比大面积种植,现场采摘不仅能让人们亲近大自然,体会采摘的乐趣,也更能发挥几代人积累的种植优势。

  看准家乡的发展势头,后坑村民吴智胜几年前也把城市里的中医推拿店关掉,返乡创业,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慈立健养生馆。“街道和社区不仅帮我联系相关部门,办好所有手续,还帮我免费推广宣传。”吴智胜说,因为交通便利,岛内的老顾客并没有流失,方圆十里的乡亲也纷纷慕名光顾。“我更看好的是这里的未来,天竺山景区不仅是天然氧吧,还有山泉、温泉资源,尤其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附近吃穿住行设施完善,完全有条件打造成生态疗养胜地。”

  后坑社一间古色古香的庭院内,刚刚完成陶塑课程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闹,小油桃研学创办人吴得鹏一边整理孩子们的作品,一边介绍起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去年,吴得鹏在朋友们推荐下,来到天竺山下后坑社,跟合作伙伴租下这处老宅子,改造翻修后,创办了小油桃研学机构。“我们主要承接厦门以及周边艺术培训机构的室外研学课程。选中后坑社,是因为周边有成熟的休闲旅游配套资源,能够让孩子和家长在课程之外,还能体验农家氛围,拥有更完整的研学体验,既长知识又长见识!”

  “经多年梳理和积累,东孚街道各个村庄发挥天然资源、特色产业、传统文化优势,已培育形成覆盖蔬果采摘、花卉苗木、餐饮民宿、户外露营、研学体验等众多领域的特色项目。”伊黎表示,目前,东孚街道正在着力串点成链,打造“东孚街道生态宜居风景动线”和“灵动东孚·富民产业”两条乡村振兴风景线,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水平。

  “引入驻村陪伴式乡建团队,借助专业化、市场化力量,以点串线、以线促面,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并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当地百姓。”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武伟表示,东孚街道的乡村振兴探索,聚焦项目带动和路径创新,为厦门打造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提供了思路,也为全省、全国乡村振兴提出了值得借鉴参考的厦门经验、厦门方案。(记者 周思明 林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