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翁康强:创造奥运“天花板”的人和他的执着

  2021年,翁康强决定出山。

  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翁康强以总分7662分的成绩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并夺得男子十项全能的第15名。38年过去了,7662分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第15名依然是大陆选手在奥运会男子十项全能项目中的成绩“天花板”。

  在翁康强看来,第15名不应该是上限,“肯定要去突破的,而且不是前八名,我就希望能有人登上领奖台,这样才有意义”。

  如今,已经64岁的翁康强一直在等待。当机会再次摆在面前,翁康强决定出山。

  出山

  说是出山,其实翁康强压根就没进过山。

  对于2018年已经退休的翁康强(题图右)来说,重新站到田径场边,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在退休后的这几年,翁康强去日本看过十项全能比赛;去奥地利格齐斯田径全能挑战赛故地重游过;担任过中国田径协会青少部的专家;就在前阵子,还给厦门海沧的体育教师上过课……

  “去年,我本来想去看陕西全运会的全能比赛,酒店机票门票都订好了,但是碰到疫情最终没有成行。”翁康强退掉了酒店和机票,却让当地朋友把门票寄了回来,“就当是一种纪念吧”。

  从17岁开始接触全能项目,一晃近50年,翁康强选择重新回到田径场上。

  去年年底,中国田径协会组织的全能项目训练营在福州开营,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当时协会希望我能当训练营的总教练。”翁康强说,自己义无反顾。

  翁康强说,这样的国家队全能项目大集训是期待已久的,“我们当运动员那会儿就盼着有这样一种面向全能人的集训营,大家能共同切磋,协力进步。希望以此为开端,尽早让中国全能项目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

  经验

  世界的舞台一直都在,只是中国十项全能项目还需要跋涉很长的一段路才能抵达。

  在本次训练营里,除了全能教练之外,专家阵容云集了全能项目各个单项的领军人物——跨栏教练刘朝旭、短跑教练黄淡伟、跳远教练陈尊荣、投掷教练王文忠、撑竿跳高教练王勇……

  把脉开方,共同切磋,田径人展现了十项全能项目跋涉的决心。翁康强说:“以前全能的训练比较粗糙,现在的许多单项训练比较细腻,许多方法能快速提高成绩。我们应该学习吸收这些方法,并坚持下去。”

  年过六旬再站在训练场边,翁康强认为自己更应该是中国全能项目的一面路牌。

  翁康强说:“我虽然是集训营的总教练,但只是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不能过多去干涉他们的训练,不能用我的老框架来要求他们,每代人的训练都在更新换代,我只需在后面帮着他们,推着他们往前走。”

  翁康强希望自己的经验能让这条长路变得短些,再短些。

  “我给这些年轻教练更多的是经验和教训的传授,让他们少走弯路,给他们指引一条比较笔直的通往成功的道路。”翁康强说,“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弯路,就不要让他们再去重复了。”

  爱好

  在训练场上,棒球帽和照相机是翁康强的标配。这让你很容易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他。

  “在国家队当运动员的时候,我跟着北京的一位老教练学了拍照、冲洗照片,还买了一整套的工具,后来都送给年轻队员了。”工具没了,但是爱好却扎下了根。

  训练场上,翁康强总是会端着陪伴了自己多年的索尼相机。“我这架是第二代的,现在已经出到第四代了。”翁康强说。

  记录已经成为翁康强的习惯,“一来可以给运动员们留下一些精彩的瞬间,二来也可以拍一点作为资料”。这个看似跟田径无关的爱好,往往也能成为翁康强调整动作的帮手,“在现场就能及时拍下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每天训练结束,翁康强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照片整理出来,发到聊天群里。那时候的聊天群,应该进入了一天最欢乐的时光。队员们在群里说:“有个会照相的教练是非常幸福的。”

  翁康强说,摄影给了自己发现的眼睛,“看运动员也一样,会去勾画他们的一些未来。就像设计高楼大厦一样,地基怎么打,怎么加固,最后要达到什么高度,肯定要心里有数”。

  苗子

  在训练营里,来自吉林的陈兴华进入了翁康强的视线。

  2米的身高、90公斤的体重、19岁的年纪,比了三次正式的十项全能比赛就拿到了全国第五。翁康强说:“经过若干年的训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站上世界舞台的运动员。”

  1984年,当1米83的翁康强第一次站上奥运会的舞台,他的对手、德国选手辛格森有着跟陈兴华一样的身高。那一年,辛格森拿到了奥运会的银牌。

  “当时,我就是跟这种身材的人在比赛。所以,这个小孩真的激起我的热情,也让我还想再努力一把,看看能不能把他带到奥运的舞台上。”

  翁康强说,自己有很多东西要教这些孩子,“比赛的心态、临场的调整,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

  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把计划放到3年,或者5年,甚至10年。现在十项全能的世界冠军都是三十一二岁,甚至更大的岁数。”翁康强把目光投向远方。

  翁康强说,当教练不能急,要沉得住气,“可能前三年默默无闻,但是按照既定目标走,到第四年的时候可能会出来。特别是全能的项目又多又复杂,更要稳得住,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到最后还是可以成功”。

  路就在脚下,翁康强也已经重新启程。

  他说,自己完全可以等。(记者 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