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立足乡村田野,用心用情躬耕——福建致公乡村振兴指导员谈助力“乡村振兴”

  立足乡村田野,用心用情躬耕

  ——福建致公乡村振兴指导员谈助力“乡村振兴”

  编者按:4月20日,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在福州举行首批乡村振兴指导员座谈会。会上,5位乡村振兴指导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工作特点,以及对当下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短板等做了发言。本期特将5位指导员的发言进行摘发,以飨读者。

  李为:新农具·新农活·新农人

  用好致公“新农具”。我在这里形象的把指导员身份称之为致公党的新农具。这个队伍有政府官员、有企业家、有高校教师、有科研院所的研究者、有律师,都是各方面的精英。我一定会用好这个身份、这个载体、这个“农具”。

 

 

  干好致公“新农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开展“百镇千村”把脉问诊行动。我们已经走过了福建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近700个村。下一步还会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为乡村发展出点子、提建议。二是为地方政府提供乡村振兴方面的智力支持。我们已经为霞浦、漳州等多个地方编制过专项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评估,政策的解读,项目的策划,资金的争取,等等。三是做好省级科技特派员相关工作,继续帮助挂钩企业、园区开展智力振兴、规划振兴、产业振兴。四是开展相应研究。做好所承担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等。

  做好致公“新农人”。我将采用现实观测的方法,把致公声音、致公关怀、致公担当力所能及地带到农家。将利用致公党中央理论委的平台,宣传各个地方、各位指导员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工作,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致公声音发到政府案头。

  徐磊:利用好实践经验,助力挂钩帮扶点

  有幸被选聘为福建致公首批乡村振兴指导员,深感使命光荣、担子重大。“十四五”是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这些乡村振兴指导员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期间,我积极参与中摸索了一些宝贵经验,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方面,有幸跟薛副主席和省委会领导一起到四川阿坝、西藏昌都参与相关调研指导,积极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在本省实践中,也投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以设施农业为抓手,8年多来共扶持发展高标准温室大棚3000多个项目、15万亩,年经济效益超过18亿元。

  在新发展时期,作为致公乡村振兴指导员,我将利用好积累的脱贫攻坚实践经验,发挥自身专业资源优势,一方面继续积极下沉一线特别是政和、霞浦等挂钩帮扶点,从设施农业发展、蔬菜稳产保供、用地指导等方面强化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增产增效;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产业振兴调研、收集报送社情民意,促进各地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尽到个人一份微薄之力。

  谷晓华: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很荣幸被福建致公党省委会聘为第一批乡村振兴指导员。我是农业工程专业出身,现在主要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和科技决策咨询工作。

 

 

  2016年10月,作为省派科技服务团的一员赴当时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三明市清流县挂职锻炼。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可以说,在服务、指导乡村振兴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下一步,我将以这次受聘为契机,主动作为、倾情投入,按照省委会的统一要求,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本职工作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深入田间地头、加强调查研究,了解乡村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做好牵线搭桥和科技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目前乡村面临的产业不强、人才短缺等问题,继续为我省乡村振兴工作这一大局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季彪俊:只要扎根农村,一定能有所成就

  我从2015年开始成为省科技厅的三区扶贫人才,2018年又参与科特派工作,总结近8年的乡村工作经验,有三个方面可以与大家分享:

  从专业出发,为农民着想。农学只有从专业出发,才能经受住农民田间考问,才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下田,不接地气,农民们是不认可的。我除了疫情原因无法下乡,有空就往乡村跑,一年大概有4个月在村里,这样才能了解农户们所需、所想、所要。

 

 

  紧紧依靠基层组织,从群众中来,到农户中去。农户对专家的尊敬是真心的,但也是不愿意接触的。只有依靠基层组织,包括村委会主任、村支书,才能了解农户所需,农户也才会讲真话。

  抓住产业,逐步发展。我在对口帮扶中,除了指导生产外,还通过认识企业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同时,还在农闲季节介绍农户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上班,在增加他们收入的同时,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仅这项,我就为对口帮扶的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因此,在我看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目标就是产业兴旺。

  当然,乡村振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相信,只要扎根农村,一定能有所成就!

  郑景容:指导员是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创举

  我曾担任超大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长期关注和研究农业产业发展。创建福建省美丽乡村发展促进会后,更是持续多年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在我看来,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要付出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资金、集聚足够的资源。

 

 

  纵观做得好的乡村,除了有类似驻村书记、科技特派员、热心乡贤、有为村干部等领头人,付出大量精力去培育外,还通过大量的政府和民间资金投入来撬动发展,并且对接各种项目和人才资源来共促发展。

  这次致公党聘请首批乡村振兴指导员是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创举,集聚了很多专业领域的党内人才,有利于有效整合大家的精力、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凝心聚力,助力我省乡村振兴发展。

  中国福建三农网作为“三农”领域的专业资讯传播平台,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在宣传乡村振兴工作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身为中国福建三农网的一份子,我将充分发挥宣传技能和宣传平台优势,结合长期积累的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在致公党的指导下,有力有效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