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e评 | 文化IP频频“出圈”,福建做对了什么?

  当头戴“簪花围”的游客挤满泉州蟳埔村小巷,当妈祖持“虚拟身份证”出国登上热搜,当游神民俗在短视频平台创下数十亿播放量……

  福建,这座曾经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的东南沿海省份,正以一系列现象级文化IP,跃升为文旅新“顶流”。从官方数据便可一窥其人气:2024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6.5亿人次,旅游总花费835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在笔者看来,福建文化IP频频“出圈”的奥秘,植根于其深厚独特的本土底蕴。

  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坐拥五项世界遗产,更是我国唯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实现“大满贯”的省份。从宋元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海丝遗韵,到妈祖信俗承载的向海而生精神,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与海洋文化在此交融,为IP孵化提供了丰沃土壤。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拥有了丰沃的文化土壤,福建并没有将“珍宝”束之高阁,而是跳出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大胆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于是,蟳埔女“簪花围”从渔村习俗跃升为年轻人的时尚符号,湄洲妈祖“拿着”虚拟身份证搭乘飞机、邮轮、动车开展出海巡安登上微博热搜,文化名人朱熹以卡通朱子的全新形象出现在南平街头……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则为福建的文化“出圈”提供了强劲动力。《月映武夷》和《最忆船政》等文旅项目,借助先进舞台科技与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严复故居利用VR、AR、3D建模等技术,构建出一个生动立体的元宇宙体验场景。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打破了“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变得可感、可知、可亲近。

  此外,福建文化IP“出圈”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政府的“有形之手”通过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和平台搭建,为文化IP指明方向、夯实基础;市场的“无形之手”则敏锐捕捉需求,推动文创开发与跨界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二者同频共振,共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生命力,构建“出圈”生态。

  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已成为地区核心软实力的今天,福建将继续让根脉深厚的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的福建路径,让“簪花围”的芬芳飘得更远,让妈祖的祝福传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