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蟳埔女“簪花围”全网走红到福州“三条簪”装点国潮汉服;从朱子理学的千年回响,到沙县小吃的全球飘香……近年来,福建各地市频频出圈,成为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播的标杆。随着《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的强势“破圈”,让人惊觉,这份经久不衰的热度,并非偶然,而是八闽大地积淀千年的文脉魅力,在新时代绽放的耀眼光彩。
山海共生:孕育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山海相拥、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质。依山而居的客家先民,筑起“东方古城堡”土楼,将聚族而居的宗族文化与防御智慧融入夯土技艺。如今龙岩永定打造全国首个客家文化主题数智演绎空间“未来土楼”,通过激光秀、数智人技术、裸眼3D等科技手段,把客家迁徙史、土楼建造技艺、客家婚庆习俗等文化记忆转化为光影盛宴,使古老建筑智慧在科幻场景中焕发新生。
面海而兴的闽南儿女,在“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里,沉淀出包容开放的海洋文化。蟳埔女簪花围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文化价值将生活与美学完美融合,也将泉州蟳埔村从单一旅拍打卡点升级为综合性文化休闲目的地,近300家旅拍店铺提供全链条服务。2025年,蟳埔村“更通过“十大提升工程”,打造簪花、问海、听音等“八大体验”服务消费场景,让“头顶花园”的浪漫持续发酵。
从武夷山脉的朱子理学浸润,到闽东畲族的歌舞风情;从福州“三条簪”的铿锵风骨,到漳州古城的千年韵味,多样地理环境孕育的客家文化、海丝文化、畲族文化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为各地市出圈提供了独特精神内核。
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文脉的延续,根植于守正更在于创新。福建始终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让千年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摇滚、雷鬼跨界融入“中国音乐活化石,《直入花园》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让古老乐韵闯入年轻视野;德化白瓷以0.2毫米薄纱衣的《神话》系列“爆火出圈”,将“中国白”的极致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契合,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使者的传奇。
在日常场景中,文化创新也显温度。拥有1300年历史底蕴的漳州古城,依托漳州布袋木偶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出文化体验带动景区新发展的路径。春节等节假日每天6场演出场场爆满,游客还能上台参与操作体验,“活态传承”成为景区核心魅力。厦门鼓浪屿则以“甜蜜经济”激活文化消费,建设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构建婚恋主题游览路线,联动本地品牌推出融入传统提篮元素的婚庆饼盒,形成“登记—体验—消费”的闭环,撬动餐饮、住宿、摄影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让“海上花园”的浪漫文化持续释放经济价值。
往日在闽南地区被奉为“镇宅之宝”的片仔癀衍生出珍珠膏、牙膏等日用产品;仙游古典家具凭借“方寸刻乾坤”的精工多次亮相APEC峰会与金砖会晤成为外交国礼;朱子文化通过“卡通朱子”形象、以校园研学等形式走进生活,这种“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实践,让福建文化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活力。
根脉相连:凝聚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
福建文脉的魅力,更在于跨越地域、连接两岸的凝聚力。历史上,福建先民渡海赴台,往往携带妈祖神像祈求平安,妈祖信仰因此被带到台湾,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台南匠坊至今仍供奉着从福州请回的鲁班像,两岸的根雕技艺同根同源。沙县小吃将中原古韵与闽越风情糅合,随闽商足迹遍布全球,不仅成为承载乡愁的“国民美食”,更建立标准化产业体系,让小吃成就大产业,彰显福建文化的强大传播力。
文化兴则地域兴,文脉盛则人气聚。福建各地市的频频出圈,本质上是千年文脉在当代的生动绽放。这份魅力,藏在山海相拥的多元基因里,凝在根脉相连的情感共鸣中,显在守正创新的时代实践处。未来,随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推进,八闽大地必将持续释放文脉魅力,书写更多“出圈”佳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山海之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