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你吃橄榄了吗?”镜头里,闽侯县小箬乡福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华容站在硕果累累的橄榄树下,用带着浓浓乡音的戏曲腔哼唱着自编的推广曲。日前,这条略带“土味”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激起不小“水花”,单条浏览量突破百万次,让藏在深山的福田橄榄、杨梅等农货第一次“爆款出圈”。

从昔日农产品滞销的困境,到如今文旅短剧全网播放量超千万的盛况;从村民守着好山好水却找不到出路的迷茫,到如今在家门口当演员、开民宿、做电商的多彩生活……福田村的蝶变,并非偶然的“网红”运气,而是一场以党建为坚强核心,精心谋划、大胆实践的乡村振兴探索。党建引领,正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留量”,为这个传统山村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初心:党员先试,破解“深闺人未识”之困
“山里的产品再好,也怕藏在深闺人未识。”谈及拍摄短视频的初衷,杨华容的话很朴实。福田村坐拥好山好水,盛产高品质的橄榄、茶油,但过去受限于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单一,常常面临“货好价贱”甚至滞销的难题。如何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僵局,成为村党支部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我们党员干部就得敢闯敢试、先试先行!”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这个共识得以凝聚。看到其他地区村党组织书记代言的成功案例,杨华容萌生了想法:“我能不能也试试?”于是,他成了福田村第一个“推介官”。没有专业团队,就自己摸索拍摄技巧;不会华丽的台词,就用最接地气的“土味”语言,讲述最真实的福田农货故事。
起初,并非一帆风顺。家人说他“不务正业”,村民背后议论“瞎折腾”,但党组织的支持给了他底气。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卖货,更是一种姿态:“先把山货带出山,再慢慢带动大家一起参与,最终目的是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份由党员带头承担的初心与勇气,成了福田村破局的第一把钥匙。今年,村里橄榄产量高达50万公斤,如今通过线上平台,一天就能卖出二三百公斤,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村民收入。
聚力:筑强堡垒,绘就乡村振兴“施工图”
村支书带货的成功,只是一个引子。福田村党支部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个人单打独斗,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为此,村党支部以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为抓手,牵头梳理发展思路,为福田村的未来绘制清晰的“施工图”。
一是整合资源,组织化发展。党支部牵头成立福田村橄榄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销售,改变以往“小散弱”的局面。
二是摸清家底,系统化规划。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系统梳理出福田村“三张资源表”: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橄榄林、杨梅园、荔枝等特色物产被一一登记在册;“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文化”建筑群落等历史遗存得到重视和保护。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为抓手,主动对接在外乡贤,建立人才库,为乡村发展引入外部活水。
三是引凤还巢,项目化落地。在村党支部积极联络下,看到村里的发展规划,从事影视行业的乡贤杨大郎被村干部的诚意打动,决定返乡投资,引入短剧拍摄资源,建起福田影视创作基地。一个偶然的带货点子,由此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
腾飞:多元融合,“文旅+影视+直播”激活一池春水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村党支部果断将“挖掘传承‘四知’文化、打造影视拍摄基地”作为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借势短视频东风,全力推动产业融合。
福建省首部乡村振兴题材短剧《远方有福田》在这里开机,全网累计浏览量超过600万;红色题材短剧《听说红军回来过》由本地群众参演,在抖音、红果等平台播放量累计近2000万。这不仅打响了福田村的文化品牌,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亲眼看看剧中的“远方”。
影视的成功带来了人流,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由乡贤共同出资成立的福尚双峰(福州)影业有限公司扎根福田,形成了稳定的创作力量。村党支部趁热打铁,引入直播业态,多家特色直播间陆续开播。其中,由村居领办的“小箬有礼”直播间,日均农产品订单超百单,真正实现了“以播带货”,让山货出山之路更加通畅。
如今,在福田村,一套“以剧带游、以游促产、以播带货”的闭环发展模式已清晰可见。村民们不再仅仅“靠地吃饭”,有的当起了群众演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在直播间里帮忙打包发货……多元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方式,让这个昔日的传统农业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李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