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专家学者厦门研讨“普法生态” 《法治传播发展厦门宣言》发布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8日电 “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暨法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月25日在厦门举办。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法治日报社、中国法治杂志社及全国各地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商法治传播大计。

  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高校在法治宣传教育中肩负着培育专业人才、传播法治文化的重要使命。他强调,推动法治传播学科建设,加强专业化、复合型法治传播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

  学界与实务界代表围绕“普法生态”的实施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历经四十年发展的普法工作亟需实现从“活动任务”向“国家治理生态工程”的战略升级,构建以法治精神为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生态系统。与会专家进一步提出,要将普法工作从“制度化”管理推向“法治化”运行的新高度。通过推广“入式普法”等创新模式,将普法工作有机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实现与现有社会治理结构的深度融合。同时强化风险防控,建立普法规范指引,维护法治传播秩序。

  针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学者们指出,生成式AI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型法律风险需要明确责任认定规则,算法偏见问题凸显了数据治理的紧迫性,必须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法治教育框架。面对短视频平台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广泛影响,普法工作亟需从内容供给向引导规范整个传播链转变。

  在法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会议凝聚了“协同育人”共识,建议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法治传播协同育人共同体。

  与会代表围绕《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实施路径达成重要共识,提出系统性推进方案:一是要形成合力,效仿重点法律宣传的工程模式,由顶层牵头进行系统化策划与分工;二是学术界必须主动“出击”,打破壁垒,积极与各实务部门联系,像智库一样提供精准服务,逐个领域地推动法律落地,共同构建法治传播共同体。

  会议发布了《法治传播发展厦门宣言》。指出法治的根基在于人心,而人心的通达离不开传播的桥梁。宣言倡议各方:一要打破学校、学界与实务、课堂内外、线上与线下以及评价体系之间的壁垒,构建“法治传播协同育人共同体”;二要深化跨界融合,聚力构建兼具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国际视野的法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要聚焦时代,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大局,以《法治宣传教育法》为指引,积极探索精准普法与智能普法,使法治传播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创新引擎。

  研讨会由厦门大学法学院联合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主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与会嘉宾表示,将以《厦门宣言》为指引,共同构建法治传播共同体,为《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