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e评 | 山海的“双向奔赴”:福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理上的鲜明分野,造就了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山区腹地的静谧。然而,山与海,从来不是彼此隔绝的孤岛,而是一曲需要精心谱写的协奏。在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福建的“山海协作”工程,早已超越了单向扶持的传统模式,演变为一场深刻、全面、共赢的“双向奔赴”,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福建范本。

  这场奔赴,首先是产业的深度“牵手”。过去的协作,或许更多是沿海“输血”山区。如今的协作,则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换血”与“造血”。我们欣喜地看到,宁德时代的产业链,正沿着山路线向内陆延伸,带动了山区县域配套产业的崛起;武夷山的生态茶园,通过厦门、福州的港口与数字平台,香飘四海,价值倍增。这不再是简单的“工厂搬迁”或“资金补助”,而是一种基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重构。沿海的技术、品牌、市场优势,与山区的生态、资源、空间优势精准耦合,催生出“1+1>2”的化学反应。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是山海协作最坚实的骨架。

  其次,这场奔赴,是人才与观念的激荡“交融”。发展的关键在人。当沿海的企业家带着新理念、新技术走进山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投资,更是市场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火种。同时,越来越多在沿海打拼的山区青年,选择带着经验与资本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新匠人”,用现代化的方式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更重要的是,这种人员流动是双向的。山区的生态智慧、匠心精神,也为身处快节奏都市的沿海居民提供了心灵的滋养和文化的另一种可能。从“孔雀东南飞”到“春燕归巢”,再到人才的双向对流,这背后是区域认同感的增强,更是发展机会趋于均衡的最好证明。

  最后,这场奔赴,是民生福祉的全面“覆盖”。“山海协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让所有福建人民共享发展的红利。教育协作,让山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沿海名校的优质课程;医疗协作,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远程诊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让“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当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山越海,物理的距离被缩短,心理的隔阂也随之消融。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山海协作”充满了温度,使其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

  福建的“山海协作”早已迭代升级,它以产业为媒,以人才为核,以民生为本,绘就了一幅山海共荣、区域共进的壮丽画卷。这不仅是福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区域融合”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双向奔赴”中,八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光彩,共同奏响新福建建设的时代最强音。

  作者:陈奕炜 厦门市公安局网安支队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