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堆垃圾引发邻里争执、小区停车难导致业主投诉、老旧院落公共空间使用起纠纷……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却是影响基层和谐稳定的“大事”。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区、镇街两级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政法单位、职能部门及社会调解力量,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构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走进仓山区综治中心,导引台、受理窗口、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应俱全。这里汇聚了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人社等常驻单位,还有卫健、市监等部门轮驻接入,群众可在一个大厅内办理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等多项业务。
“我们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整合,更是机制、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仓山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通过“常驻+轮驻+随驻”机制,引入开元公证处、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促进中心等民商事专业性调解组织,打造“暖法余晖”工作室,吸纳退休政法干部参与调解,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温情的法律服务。
仓山公安分局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中心入驻后,设立“一中心四区”,对涉警矛盾纠纷即接即办,依托综治平台分流至属地派出所或街镇综治中心,形成“预警—流转—调解—反馈”闭环管理,大幅提升响应效率与处置精度。
健全机制,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仓山区综治中心重点完善日常管理、部门进驻、事项办理、研判预警和督办落实五大机制,强化人员统一调配和业务规范运行,推动常驻、轮驻与随驻相结合,整合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信访及专业调解组织力量,建立调解咨询专家库,深化警调、检调、诉调、访调等多机制联动。中心定期研判风险,限时办结纠纷,并开展事后回访,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镇街层面同步强化实战功能。建新镇综治中心整合12345热线、视频监控等多元信息,运用大数据实现风险早期干预;金山街道创新推出“金e调”小程序,支持居民实时上报、街道在线受理,并引入多家律所提供专业支持,实现“云端调解、不出社区”;下渡街道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对常见问题快速响应,联合执法与普法宣传同步推进,提升居民法治意识。
精准施策,类案解纷提升治理效能
面对类型化纠纷,仓山区综治中心探索“类案集中调”模式,提升了解纷效率。
在调处某物业纠纷时,法院发现该小区存在问题复杂,若个案审理,无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于是,仓山法院将系列纠纷流转至综治中心。中心联动镇街推动业委会成立,督促物业公司增设充电桩、清理消防通道,并联合房管、消防等部门开展执法,同时向居民普法,最终实现服务提升、纠纷减少。
学生伤害、家庭赡养、工伤赔偿等纠纷也通过“综治中心吹哨、部门联动报到”机制得到高效化解。在处置一起学生冲突致伤事件时,中心统筹教育、司法、公安及心理服务团队,两日内促成赔偿协议,并推动学校开展安全自查,实现“化解一案、警示一片”的综合治理效果。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延伸服务触角
“如今科技手段已成为精准研判、快速处置的关键。”上渡街道处理一起油烟扰民投诉时,区生态环境局、街道城管中队和市场监督管理所等部门通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线上接件、联动响应,多次线上会商并现场勘查,最终指导餐饮店完成排烟管道升级和净化设备安装。第三方检测机构采样确认达标后,结果通过平台反馈至居民,高效还清静于民。
在仓山区综治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重点路段、小区、学校的动态画面,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可第一时间调取现场情况,为研判处置提供依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对群众提交的矛盾诉求进行分类流转,由各区直部门、镇街在线签收、处置,实现诉求直达、流程闭环。未来,这里还将集成风险监测、事件处置等功能,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演变成‘大矛盾’。”仓山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网格+调解”机制,推动更多力量向基层倾斜,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