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明溪:新治理 新风尚 侨村焕发新活力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日电(王翠萍)福建省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是当地有名的侨村。今年上半年,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2日,笔者走进这里,实地感受乡村新面貌、文明新风尚。

(村容村貌。王翠萍 摄)
村容村貌。王翠萍 摄

  党建引领 治理有思路

  村部会议室里,村“两委”干部每周召开例会,从田间琐事到发展大计,大家群策群力。

  “党员队伍带头是关键。”村党支部书记戴清华说。村里每年培养1至2名优秀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考察,为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针对出国党员多的特点,设出国党员联系岗、侨眷关爱岗等7个特色岗位,开展微信群组织生活、云端党课等,让海外游子随时随地触摸家乡脉动。

  在平安综治工作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是梓口坊村的治理密码。依托“清华调解室”、巾帼志愿服务队等载体,村里常态化开展“爱心敲敲门”活动,融合“枫桥经验”与侨乡治理实际,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院坝邻里间,并打造“侨乡枫桥展示馆”。

(村干部戴清华(左一)在市侨益司法保护中心运用远程视频调解涉侨民事案件。王翠萍 摄)
村干部戴清华(左一)在市侨益司法保护中心运用远程视频调解涉侨民事案件。王翠萍 摄

  村里举办婚丧简办座谈会、婚俗讲座,邀请明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典型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讲解移风易俗生动案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党建文化公园内,“家风家训”栏格外醒目。黄、邓两姓占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将优良家风融入村规民约。近10年来,梓口坊村成功调处80余起纠纷,保持“零上访”的纪录;80余名“好婆婆”“好媳妇”在“最美家庭”评选中脱颖而出,孝老爱亲的美德代代相传。

  尊老爱幼 服务有温度

  在梓口坊村,三成村民远在欧洲务工经商,450余名留守老人与儿童,成了全村共同的牵挂。“守好家,就是对海外亲人最好的交代。”戴清华的话,道出全村人的共识。

  作为全国敬老模范村,村里的医养结合中心成为老人们的幸福港湾——2016年建成的这座综合养护院,集医疗、娱乐、膳食服务于一体。

  年过古稀的黄大爷,每天都会到养护院的长者食堂吃饭,他的子辈、孙辈都在国外,家里只有他一人。“每天来这里和大家吃饭、聊天,很快乐,也很幸福。”黄大爷说。

  在长者食堂,老人们每月只需缴纳两百多元餐费,就能享受到每餐两荤两素一汤的热菜热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人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门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养护员定期协助村医为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帮助老人领取药品等。

(老人集体生日活动。王翠萍 摄)
老人集体生日活动。王翠萍 摄

  在养护院内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重阳节团圆宴上,村民们自发将家里的瓜果时蔬送到食堂,逢年过节还会送些鸡鸭鱼肉为老人们改善生活。食堂门口的公告栏里,详细张贴着养护院的收支情况登记表,每一笔爱心捐赠都记录在册。

  不仅如此,村集体每年从村财中预留10万元养老补助金,村里在外的能人和侨胞自发成立养老基金会,源源不断的爱心滋养着侨村的敬老事业。

  在关爱儿童方面,村里与县检察院共建“侨守语待”司法管护基地,采用“四对一”帮扶机制,“爱心妈妈”“临时哥哥姐姐”为孩子们提供温暖陪伴。廊桥边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巾帼志愿服务队的“爱心课堂”,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海外父母更安心。

  产业富民 发展有依靠

  眼下,在沙溪乡梓口坊村的裕登农业粮食烘干厂,卧式烘干机、履带旋耕机、高速插秧机、无人机等近40台设备全部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以前农户晒谷难,湿谷得拉到外县卖。现在有了烘干厂,每天能处理100吨粮食。”企业负责人林金玲介绍。

  不止于粮食产业的深耕,梓口坊村还立足本地自然禀赋,在特色种植领域开辟增收新路径。连片的柑橘园在阳光下舒展着油绿的枝叶,沉甸甸的果实吮吸着养分,这是村民口中的“金果子”。

  侨胞的家乡情结化作反哺行动:4名党员侨胞带回400余万元资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乡亲家门口就业;全村90%的土地通过租赁流转,80%的林地通过“林票”模式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多样化的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吸引部分外出人员回流,缓解人口空心化问题,强化村里的文明建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