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寿宁元潭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振兴

  站在新修的寿宁县南澳村至过溪自然村的机耕路上,元潭村村民李大叔脸上洋溢着笑容说:“以前村里路难走、产业弱,没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路通了、村美了。”李大叔朴实话语中,道出了元潭村全体村民的心声。

村民和包村干部自发给“留言墙”上色。
村民和包村干部自发给“留言墙”上色。

  这个曾以元潭古渡闻名的闽东小村庄,凭着一股韧劲,用实干书写一份令人瞩目的乡村振兴答卷。

  “村里的事,党员带头干!”这不仅是元潭村党员的口头禅,也是过去一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元潭村,因村民大量外出经商、打工,人口流失严重。“过去村党支部通知开会,常常因到会人数不足取消。”老党员林逢发说。

  面对治理松散、矛盾难调等问题,村党支部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打出一套组合拳: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由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带头讲党课,让党的声音和政策春风传入乡村;村两委成员“化身”网格员,扎根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成为村民身边的“贴心人”“调解员”……随着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日益凸显,网格里的“微治理”逐渐汇聚成乡村发展的磅礴“大合力”。

  如今的元潭村,村民遇事不再“粗脖子拍桌子”,而是主动到村委“商量”。今年,村里进行赛江六期防洪堤(元潭村段)征地补偿款分配。在外人看来的“硬骨头”,通过网格员摆事实、讲道理、听诉求,很快化解分歧,达成共识。“过去扯皮好久的事,在这里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很快得到解决。”村民李启全指着新建的“民情恳谈茶话室”说。

  矛盾少了,人心齐了,村两委留出更多精力放在村庄发展上。然而,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2024年初,村财不足12万元。

  如何“破局”?元潭村将“闲产”变“资产”,向机遇要效益——

  阳光能生金。村委楼的屋顶架起光伏发电板,每年带来稳定收益6000余元;盘活村内空置厂房,引进茶叶加工项目,带动村民就业。

  人流变财源。抓住村里设立驾校考点的机遇,创新提出“驾考点+餐馆民宿”模式,开辟村财增收新路径。

  今年,元潭村主动拥抱区域协同发展趋势,抢抓“十里山河、两镇八村”片区组团发展机遇,将自身独特的古渡码头文化,与上游斜滩古镇茶码古道文化、大韩村张高谦红色文化、塘洋村知青文化、承天村研学基地等整合,打造集古镇游览、红色教育、知青记忆、研学实践、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文化旅游和研学路线。

  乘着文旅“春风”,穿村而过的赛江河滩亲子休闲点、烧烤休闲区等项目规划建设也提上日程。“未来,江畔将打造成亲水游平台。”元潭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郑毅雄说。

  “变废为宝”“抱团取暖”为元潭村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振兴动能,集体经济告别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产业“活水”的注入,村财的改善,也让村里的谋划有了更大空间。在资金使用上,元潭村两委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上,小投入撬动大幸福,打通“田埂最后一米”,拓宽南澳村至过溪自然村的机耕路,实现农机上山、“山货出山”更通畅。

  同时,集阅览、党建、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乡村暖心驿站投入使用,元潭村村民有了温馨新“据点”;村口转角处设置微景观,古树下新增休憩空间;过溪自然村进行外立面改造……村民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针对过去散养家畜影响环境问题,元潭村创新思路,规划建设畜禽集中饲养项目,通过集中管理,彻底告别“脏乱臭”,既美化人居环境,也让传统养殖业走上绿色、高效、增收新路子,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回顾过去的一年,元潭村靠着“以干得助”的坚定信念及实干精神、巧干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党建的带头能力更强了、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更多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更高了、区域合作的道路更宽了……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赛江上游古渡村落,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闽东日报记者 茹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