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才智来赋能 “菇村”更青春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2日电(高坤颖 刘其燚)盛夏八月,走进罗源县起步镇上长治村,目光瞬间被主干道两侧缤纷的墙绘所吸引,上长治村的文化“标签”化为卡通图案,直观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些墙绘出自闽南科技学院的学生之手,作为校地合作的成果之一,展现了上长治村谋求新发展的决心。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与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之一,上长治村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近年来,上长治村与时俱进,有意让文旅赋能传统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然而,村容村貌的欠缺以及相关设施和体验项目的匮乏,阻碍了其迈向振兴的步伐。

  问题当前,为上长治“添彩”刻不容缓。在改造过程中,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派驻上长治村挂职干部陈水光综合考量多方要素,借助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在内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才关键作用,擦亮“菇村”的招牌。

  探索农文旅交融 青春力量扮靓“菇村”

  “色调有点偏差,我能调整一下吗?”“行,这样就更生动了!”暑假伊始,村中的墙面成了挥洒创意的画布,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挥动手中画笔,让青春的色彩逐渐渲染。经过7日的绘制,村中大片老旧墙面陆续披上新装,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跃然“墙”上,为往来的人们讲述上长治的故事。

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暑期实践队成员在上长治村为墙绘上色。 - 副本
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暑期实践队成员在上长治村为墙绘上色。

  墙绘中,最夺目的当属占满主干道一侧的食用菌产业链。

  罗源县起步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秀珍菇之乡”,镇内拥有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种植基地,市场份额占全国的60%以上。上长治村是起步镇食用菌领域的要地,福建省罗源县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坐镇其中,各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紧密合作,产出的菌菇量大质优。据统计,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种植户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

  近年来,村民们积极引绣球菌、猪肚菇等新菌种入村,并投身于菌菇饼干、拌面等深加工食品生产。立足一二产业的坚实基础,上长治村将注意力转到第三产业,开始探索农文旅融合的致富路径。

  “我们打算围绕菌菇,规划一系列网红打卡点和体验项目,通过电商平台和新媒体进行宣传。这样既能吸引游客,又能打响品牌的名号。”陈水光介绍,他广泛调研、与村支部书记多次探讨,规划发展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研学、采摘活动。

  有了活动,怎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陈水光边思考,边在村中漫步。站在村口环顾四周,主干道旁灰暗斑驳的墙面分外刺眼,既看不出食用菌产业“亿元村”的风采,也无法勾起游客进村探访的念头。他意识到必须从村容村貌入手,一点一滴营造出菌菇文化氛围。

  改变,就从老旧墙面开始。陈水光先是接洽了专业墙绘团队,但对方报出的高价让他望而却步。一筹莫展之际,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

  “邀请大学生来,不仅能够节省开支,还能将当下青年人的审美眼光融入设计。”决定好方向,陈水光立刻行动。多方联系后,他与闽南科技学院敲定了合作,校方组织了一支含有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产品设计等专业学生的队伍奔赴起步镇,发挥专业特长为“菇村”锦上添花。

  有付出也有收获 校地达成“双向奔赴”

  实践活动中,上长治村为付出汗水的学生们提供了深入企业一线的机会。“学生们都非常关心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的衔接,村中的企业正好能为他们答疑解惑”陈水光说,他认为企业实践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深知高校人才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在挂村锻炼期间积极推动校地合作。

  在陈水光的带领下,“Firefly”社会实践队成员走进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菇房,动手体验了菌菇包的组装。跃入产业链上的广阔天地,大学生们的心中都装满了问题——菌菇生长的环境、智能化设备的操控诀窍、采收后的销售渠道、企业管理的种种细节……工作人员结合现场实景与过往案例耐心解答,同学们表示收获满满。

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暑期实践队成员在上长治村智慧菇棚。
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暑期实践队成员在上长治村智慧菇棚。

  行列之中,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许建文显得格外喜悦,他的手机备忘录中写满了笔记:“我在学校加入了和食用菌有关的项目团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今天实地一走,才发现我们的考量还是偏向‘学生化’,需要融合进种植户们的智慧才行。”

  “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为未来就业和创业的选择打亮方向灯。”福建省罗源县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艳这样阐释此行的意义。调研结束后,校地双方在菌包研发、菌种培育等领域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协议。

  谈及长期合作,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易云聪也有话要说。作为墙绘图案的设计者之一,他接到了一个“大单子”——为发展第三产业,上长治村需要一个既承载产业底蕴、又能赢得年轻人喜爱的品牌标识。

  “在创作墙绘时,村委们就表达了与我们线上深度合作的意愿。他们希望我们能为菌菇产业设计一个IP形象,绘制表情包,制作各种衍生文创。”面对这项任务,易云聪感到既紧张又兴奋,“这份作品也会成为未来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我们一定认真对待。”

  “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基层磨砺了真本领,现在,我校与上长治村之间达成了校地共建合作的协议。我们将持续通过合作机制,深化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副书记黄俊敏总结道,除已有合作外,上长治村还将定期邀请校方入村开展志愿服务、联办文化活动,实现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绘就繁华未来图 产业民生共同发展​

  校地共建合作一期活动结束,成果已经初具规模,村民们将实践队成员们送至村口,立下二期活动开展时再见的约定。看着大巴车消失在视野内,促成合作的陈水光感慨万千,随着本次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他在上长治村的任期也接近了尾声。

  在基层挂职锻炼即将结束,陈水光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上长治解决更多问题,将接力棒传递下去。为此,他需要从长计议,培植产业文化,增加旅游亮点。于是他着力于深化村企合作,开启“一菌一世界”综合文创产业基地项目,为产业强基补链。

  “项目计划用地3亩,总投资1500万元。基地建成后将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配套修建菌菇景观小品、特色停车场和菌菇造型的路灯。”陈水光展开规划图,为记者介绍了区域划分:种植示范区设置透明菇棚,展示食用菌种植的全流程;精深加工区引入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菇饮等加工食品;最特别的要数利用废弃仓库改造的文旅文创电商孵化区,内设“菇姑”电商直播间与特色文创展区,游客不仅能现场购买菌菇,还能“淘”到精美纪念品。

  眼光不限于此,上长治村还流转修缮古厝,计划打造包含菌菇的林下种植、庭院展示、体验研学等多功能的产业文化综合体验中心。“在研学项目中,我们可以让游客们把菌菇包带回家出菇。”于艳充满期待地说,项目落成后,村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将得到显著提升,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指日可待。

  描绘产业发展蓝图的同时,上长治村不忘民生温度,紧扣美丽乡村建设,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环境整治。

  2024年,上长治村争取2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了全村自来水管网升级,后续配备上了全新的安全饮水设施、蓄水池及过滤池。村级卫生所、养老服务场所落成启用,光纤宽带实现全村100%覆盖,罗源县首个村级村务公开信息化平台高效运行……舒适、安全而便利的生活图景日渐清晰。

  榕荫下,老人们眺望着焕发活力的起步溪岸,惬意闲聊。“村里厂子多,废弃物也多,以前岸边堆满了厂区的垃圾,看着就难受。”摇着蒲扇的黄大爷舒心地说道,“多亏支部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把原本脏乱差的溪岸变成了公园,现在我们都爱来这里散步!”

  “我们在公园中修筑了文化长廊与活动中心,力求打造传承田园乡村文化的特色空间。”陈水光补充道,公园建设的原则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空地,采用本地花岗岩、鹅卵石铺设驳岸、步道,构建花槽水渠等景观,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漫步上长治村,目之所及皆是崭新的风景。蓬勃的产业活力为这片土地注入不竭动能,谱写出新时代乡村从“有产”迈向“有品”、升华为“有魅力”的动人乐章。“虽然我很快就要离开了,但我会继续关注后续校地合作的情况,希望上长治村像生长的菌菇一样,保持茁壮生长的势头,越来越繁荣。”采访最后,陈水光为“菇村”送上了最为真挚的祝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