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15日电 (林蔚如 戚晓涵 邓菲)从照亮老区乡村的万家灯火到辉映都市的璀璨星河,从传统产业的绿色蜕变到生态经济的蓬勃兴起,一直以来,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始终将保障老区苏区可靠供电、服务绿色发展的使命扛在肩上。
以绿色电网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在绿水青山间奋力书写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壮丽篇章。
智慧电网织就生态保护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一座座变电站、一条条银线需要在森林覆盖率高达77.12%的土地上延伸时,国网三明供电公司深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电网赖以运行、地方赖以发展的根基。

今年7月投运的观成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解决产业负荷缺口的同时,将绿色施工贯穿始终:采用环保气体设备大幅减少强效温室气体排放,优化线路设计显著降低林木砍伐量,应用装配式建筑有效控制污染,同步实施生态复绿。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主动作为,最大限度减少了电网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扰动,从源头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守护着电网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根基。
激活新动能,以智慧电网转化生态价值。国网三明供电公司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在福建全省率先编制《新型电力系统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系统性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泰宁“零碳大金湖”微电网项目是典范之作。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禀赋,项目通过“光、储、充”一体化及“以电代油”,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000余吨。国网三明供电公司表示,这不仅大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更以充足、清洁的绿电,支撑着大金湖景区的低碳运营和地方绿色产业的发展。
清流“生态九龙溪”微电网项目则立足山区特色,以当地水电站为主力,融合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有效保障了片区22.27兆瓦负荷的可靠供电,并高效消纳了近900户低压光伏所发电量,解决了山区供电可靠性难题。
从基础供电保障到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再到如今打造适配山区生态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一张以绿色为底色、以智慧为脉络的电网,在三明这片红色热土上,澎湃着生生不息的绿色动能。
青山绿水的“电能密码”
在将乐县常口村,一幅林深水美、产业兴旺的画卷跃然眼前,这正是“两山”理论在三明最生动的实践。如今,常口村彻底告别了“靠山吃山”的老路,实现了从生态优势到发展胜势的华丽转身——生态旅游、研学体验、特色民宿蓬勃兴起,村民腰包鼓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在这片红色热土的绿色蝶变浪潮中,可靠、智能、绿色的电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国网三明供电公司精准对接常口村发展需求,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对全村配电网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常口村的成功,“点燃”了三明全域绿色发展的“星火”。
沙县俞邦村的“国民小吃”,在电气化厨房和冷链物流的加持下,香气飘得更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宁化的烤烟房告别了煤烟;空气源热泵锁住了永安笋干的自然鲜香;尤溪的电烤茶籽榨出了更纯净的茶油……这些遍布各县的特色产业升级,依托本地生态资源禀赋,探索绿色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径。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围绕烤烟、烤笋、制种、文旅等10大特色领域,打造“一县一特色”电气化示范点,推动能源供给向“清洁化”转型,通过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深度嵌入地方产业的绿色升级进程,为三明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守护生命线的和谐共生
三明作为“两山”理论的孕育地,20年来,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视为生态发展的核心维度。在这片被称为“中国绿都”的土地上,纵横的山脉与密林不仅是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生命走廊。

电网与飞羽的共生之路,是三明生态智慧的缩影。面对万伏银线与鸟类迁徙的冲突,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并未简单选择技术隔离,而是依托“蔡江河爱鸟护线工作站”,联合福建省观鸟协会,将电网沿线转化为科学护鸟的实践场域。
通过精确分析珍禽活动轨迹,在关键线路安装防鸟挡板两千余块,既避免鸟类触电风险,又保留栖息空间,同时优化铁塔设计、架设生态鸟巢……这些举措背后,折射出电网企业从能源保供核心使命向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命家园的社会责任共同体的深刻拓展——守护银线间的生命振翅,正是三明作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电网篇章。
在群山之间,另一场“林电共生”实践正改写发展与保护的边界。
面对森林防火与线路安全的双重压力,电力部门与地方政府协同构建1635亩生物防火隔离带,以油茶、杨梅等经济作物替代易燃的毛竹、杉木。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表示,这一创新不仅将输电线路故障率降至趋零,更孕育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模式——村民通过经济林种植增收,村集体获得可持续收益,森林火灾风险也大幅降低。
在三明,电网廊道从“隔离区”变为“富民带”,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层内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