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11日电(李穆朗)二十多年后,当郑斌彪回到福州闽江之心的海丝广场,他又一次想起那个曾在校园担任学生会主席的青涩少年——当时他热爱文艺,但是却不曾想此后多年,会一直在文化产业摸爬滚打。
盛夏的榕城,天气潮热。几日前,郑斌彪刚从北京返回。他的办公地点就在海丝广场旁边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楼梯拐角处贴满了签约艺人的照片,墙上的展柜里,是一座座烫金奖牌和一张张公益捐赠证书。
“我一直觉得,文化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堆流量,而是能不能让人感受到你在表达什么。”郑斌彪说。
他是海西传媒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也是福建省文化文艺发展顾问,还是曾经的流行音乐弄潮儿、演艺行业幕后推手。
如今,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愿意为文化出力的人”。

北上
“从小的志愿是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毕业后却在家人建议下阴差阳错进入了‘文化+互联网’领域工作。”讲述往事,郑斌彪语速很快,但声调平和。
2004年前后,国内迎来彩铃市场爆发式增长阶段。郑斌彪敏锐地从中嗅到商机,并认定这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不久后,他成立音乐版权公司,一头扎进流行音乐的浪潮中,就这样抓住了市场风口。此后几年,他参与打造的《秋天不回来》《该死的温柔》《左眼皮跳跳》等歌曲传遍大街小巷。
“每当一首歌被‘打火’之后,总会有人来问,‘这是谁唱的,能不能请他演出?’就这样,公司慢慢地从卖版权,发展到参与演出、文化项目,再后来就变成自己办演出、拍影视剧等,就这样全行业、全链路搞了下来。”
一直到2011年,郑斌彪迎来二次创业机遇。带着闽商的“海西”标签,他在北京创立了海西传媒集团。那时,中国娱乐产业尚未成规模,他招员工、签艺人、搭班子,迅速吸引了王祖蓝、张绍刚等人加入。
“我们签约的艺人,很多都是经历过低谷的。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携手并进。关键时刻就要扶一把、送一程。”郑斌彪用真诚和诚信赢得了艺人和合作伙伴的信任。此后,张绍刚的复出、刘维的翻红、王祖蓝的合伙,都成为这种信任的结晶。如今,公司先后签约艺人约两百人,成为全国头部的综合性演艺机构。
搭桥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是郑斌彪多年摸索出的真理。作为企业家,他不仅关注自己公司的成长,也致力于推动整个文化行业健康发展。
早在海西传媒成立之初,郑斌彪便提倡“合作共赢”,打破同行间的隔阂,联合多家顶尖传媒企业成立“艺人经纪联盟”。这是资源的共享,更是理念的共享——大家放下竞争,合力扶持有潜力的艺人和项目。
他说,文化产业是一个靠信任和关系织就的生态圈。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唯有搭建平台,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向上。
2022年,郑斌彪牵头成立“福州市文化产业商会”并担任会长,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企业合作桥梁,促进资源互通与经验共享。
“一般而言,文化企业规模小、声音弱,因此更应抱团取暖,合作发展,而我们的商会正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郑斌彪说。
不过,商会的成立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回忆,商会发起成立时,很多人没有积极性,甚至没办法坐在一起。“原来大家都是做这行的,是竞争对手,慢慢地就开始内卷,恨不得不相往来。我说这样不行,得一起干,后来有项目时,我就叫几个会员企业一起干,大家各自发挥优势,你负责宣传,我负责执行,他负责统筹……有钱大家一起挣,越是这样越好。”他笑着说,现在会员企业坐在一起都很高兴,有项目一起谈,欢声笑语不断。
平台的力量,在郑斌彪运作下逐渐体现出来,他深知,唯有平台型企业,才能最大化资源价值。
他说,自己更愿意当那个幕后推手,把光打在别人身上。搭好舞台,让更多人发光,“这是我更应该做的”。
返乡
“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这是郑斌彪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他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在他看来,福建文化的特点在于“多元、包容、情义”,这为他的内容创作提供了丰沛土壤。
近些年,郑斌彪频繁往返于北京与福州之间,既在首都参与影视制作,又在家乡推广项目招商。他为企业搭桥,为政策建言,为青年搭建舞台——这些看起来不够“耀眼”的事,恰恰是文化能生根的土壤。
2023年,海西传媒推出一档旅行音乐真人秀《寻声而来》,节目以“从福建出发,听见城市的声音!”为主题,选取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鼓浪屿等多个地方,邀请众多知名艺人,以自助旅行方式开启对当地手工艺、音乐、美食、戏曲和茶文化的挖掘,探寻声音与文化的多元交融。
不止于此,在郑斌彪的努力下,一批批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应运而生,《福建有点甜》《我的主场》《少年出游记》……一期期一档档优秀文化项目落地家乡,在推动福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郑斌彪持续投身公益事业,开展系列扶贫助困活动,积极参与教育公益行动,发动集团及旗下青年文艺工作者坚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累计捐赠现金及物资超过2000万元。
“文化创作是表达,公益其实也是表达,表达的是你对社会的态度。”郑斌彪说,公益不一定是伟大的事,但它可以是长期的事。
结语
郑斌彪身上,有一种典型的“新闽商”气质:低调务实,充满激情,热心公益,怀抱理想。
他的事业以“星”起家,却始终不浮不躁。他的文化项目一项接一项,但核心从未偏离——壮大企业、搭建平台、服务社会、塑造认同。
采访结束时,郑斌彪转身望向窗外的海丝广场。那是福州的城市中轴之一。屋内,由他亲自参与填词、歌手张杰演唱的《福》响起。这首城市形象歌曲中,写满了福州人的乡愁与认同:“榕树下,青石路,月光倒映出砖墙的纹路……”
他说,接下来,将继续加强与各方合作,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发挥八闽文化优势,挖掘新时代闽商精神内涵,回馈家乡和社会更多优秀作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