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7日讯(本网记者 夏菁 通讯员 喻柏菲 朱弘威)近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传来多重喜讯:空管工程气象观测场自动气象站正式投用,翔业机务维修区机库钢网架屋盖顺利封顶,这座未来区域航空枢纽的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作为福建省重点工程,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正按计划推进各项建设,朝着2025年底基本建成、2026年底通航的目标稳步迈进。
首个空管设备正式运行 夯实气象数据基础
8月1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气象观测场自动气象站正式启动数据收集工作,这是该机场首个正式运行的空管设备,为机场未来安全高效运行筑牢气象根基。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空管工程——气象观测场工程于2024年8月20日正式开工,10月底主体结构封顶,并同步协调工艺与土建对接现场。2025年6至7月,该工程完成室外气象设备安装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新观测场的自动气象站于7月30日开始试运行。
据了解,观测场位于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飞行区西南部,场地标高7.4米,气象观测楼建筑离地高9.6米,是观测员观测、记录和发报等值班场所。观测场用于安装部分观测设备,如已建好的自动气象站,还有待安装的大气透射仪、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微波辐射计、温度表等仪器设备,各个仪器设备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高度建设,如风传感器距地10m、气压传感器距地1.5m。
而自动气象站通常包含对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和降水量基本六要素的观测。它是各个传感器将相应环境气象要素的变化转换成电量的变化,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后存储显示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气象数据的积累具有显著的长期性和基础性特征,厦门空管站根据要求,于8月1日起提前一年以上开始采集积累新机场气象观测数据。
厦门空管站气象台副台长陈建德表示,收集较长时间、连续、准确的观测资料将为科学分析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与现有高崎机场存在的气候差异,掌握新机场临海独有的区域气候规律,更好地为新机场建设、优化飞行程序设计、航路规划以及航空气候预测提供决策依据。随着后续人工观测数据的加入,更将为新机场的顺利开航奠定坚实基础。
翔业机务维修区封顶 功能区建设提速
在空管工程取得进展的同时,翔业机场机务维修区也迎来重要节点——机库钢网架屋盖于近日顺利提升封顶,为后续金属屋面及围护墙结构施工、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工作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翔业机务维修区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重要功能区之一,位于机场北跑道北端区域。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16万平方米,分为两期建设。本期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一体化机务大楼、航化品库、业务办公用房、消防水泵房等,其中一体化机务大厅设置两个窄体机维修机位。项目本期预计2025年底基本建成,将与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厦航翔安新生产基地机务维修区、山东航空机务维修区等同步投用,届时将显著提升厦门航空维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主体工程倒计时 2025年建成目标清晰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东南端。机场总体规划核心区面积21.37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设,计划在2025年年底基本建成,2026年年底通航。届时,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5万吨、飞机起降38万架次的使用需求。
空管塔台主体结构封顶、南货运区工程主体封顶、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机场段土建预留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制冷站工艺管道及设备完成安装……今年以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工程按下建设“快进键”,多个项目刷新“进度条”。

当前,航站区工程航站楼正处于各专业末端大量协调碰撞工作推进阶段,精装修工程项目天花基层施工已完成,面客区天花饰面施工正大规模推进;飞行区工程当前全速推进全场区混凝土道面摊铺,并同步开展助航灯具安装、民航单体建筑施工等工作,南北跑滑及站坪初具雏形;配套工程按序时推进中。各工种、各环节均以“军令状”形式明确节点,确保建设进度。
未来,这座新机场的建成,将充分发挥航空枢纽创新赋能、集聚资源要素作用,构建“航空+”国际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拓展航空客货运服务能力,提升临空产业发展能级,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