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秀屿法院三大举措筑牢企业发展法治屏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聚焦企业司法需求,创新实施“暖企护商”工程,通过优化诉讼服务、深化多元解纷、延伸司法职能三大举措,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让司法服务成为辖区营商环境提档升级的“助推器”。

  深耕“服务沃土”,架起惠企便民“连心桥”

  “感谢法官为我们提供了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守住了商业秘密,又维护了股东权益。”今年4月,秀屿法院依托涉企案件“绿色通道”,高效化解某科技公司股东知情权纠纷。

  据悉,该公司股东陈某因长期未参与公司经营,要求查阅财务账本遭拒后提起诉讼。承办法官在深入了解案情后,发现双方矛盾存在调解可能,公司担心查账影响经营,股东则希望保障知情权。

  对此,法官立即组织双方开展调解,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司负责人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查账,但可以请会计师、律师协助,后者依法负有保密义务,公司无需过度担忧泄密风险。”一席话让公司负责人豁然开朗,当场承诺配合查账。另一方面,法官对股东释法说理,讲明商业秘密的重要性,股东也主动让步,同意给企业留足准备时间。

  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在温和的调解氛围中得以化解。

  这是秀屿法院优化涉企诉讼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秀屿法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涉企案件“速裁机制”,主动对接辖区重点产业链,对涉重点项目、高新企业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窗通办”、专人办理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审结涉企案件912件,平均审理用时缩至38.6天内,部分案件实现当天立、当天调、当天结,显著提升涉企诉讼案件办理效率,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滋养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

  织密“解纷网络”,绘就多元共治“同心圆”

  “感谢法院和施代表耐心调解,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2024年11月,在秀屿法院调解室内,一起历时两年的合同纠纷顺利化解。

  案件中,双方于2022年签订采购合同,约定被告向原告采购幼儿教玩具及办公设备,验收合格后支付货款。然而,受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被告单位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履行付款义务,原告企业因此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案件开庭前,秀屿法院邀请区人大代表施梅棋参与调解。调解现场,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与法官紧密配合,向当事人释法说理、分析利弊。

  在人大代表与法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从最初的疑虑,逐渐转变为理解与信任,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之际,双方当事人对法官和人大代表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坦言此次矛盾化解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纠纷,更为未来的合作留下了空间。

  近年来,秀屿法院积极回应社会治理新需求,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新机制,积极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诉调对接,聚焦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健全完善“人大代表+法院”多元解纷机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邀请地域便利、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妥善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促进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共同探寻法治营商的“最优解”,实现案件办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打造“法治引擎”,筑牢企业发展“防护盾”

  “你们每次过来,我们的法律知识库都更充实一些。”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2024年12月,秀屿法院组织干警走进某科技企业,针对合同审核不严、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问题,送上“量身定制”普法课,获得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肯定。

  2024年以来,秀屿法院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载体丰富的普法活动,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10余次,有效提升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和企业家的司法获得感。

  与此同时,秀屿法院不断延伸审判职能,持续深化“千名干警进千企”活动,健全完善“定点联系、定期走访、专班服务”走访企业工作机制,定期走访辖区重点企业,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通过与区检察院在东峤镇商会成立“法检小助”工作站,为企业发展开展精准法治服务,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

  下一步,秀屿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司法供给,加强权益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努力为辖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有力的司法服务。(供稿来源:秀屿法院 黄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