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福鼎市贯岭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边界联防联控”机制,通过搭建协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强化科技赋能,实现了边界地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聚合力 从“四处找人”到“一中心办结”
“以前村里闹别扭,找村支书、跑镇里,各部门挨个问,现在进镇上综治中心,AI数字人一点击体验,路都指明白了!”刚办完宅基地纠纷的王某军攥着调解协议,笑着感慨。
贯岭镇村民王某军翻修老屋时,与邻省李某梅为宅基地边界争执。李某梅认老槐树为界,称王某军越线;王某军持1986年老地契反驳。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两地村干部为此调解三次均无果。到综治中心后,金牌调解员老陈指着航拍图和调度中心大监控说道:“王大哥确实多占30公分。”一旁公共法律服务站的法律顾问补充:“法律认登记确权,地契能和航拍印证就有效。”和事佬老陈不厌其烦地找出老档案,从历史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您稍作休息,我们马上去办。”最终,调解员很快和国土资源所、村委及时联动,在实地勘测材料、村民共同认知后得出结论:“老槐树还靠里20公分呢。”王某军挠头:“我收回来。”李某梅在休息室边品尝福鼎白茶边点头:“定下就行,综治中心效率更行。”一上午,综治中心用最快的速度看到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调处办法,一场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提效能 为民破解便利的“协同密码”
走进综治中心,服务台的AI数字模拟人安静待在触控屏上,需轻触屏幕唤醒。村民张大妈点击对话界面,屏幕上立刻弹出提问:“您是想调解矛盾,还是咨询政策?”张大妈选了“咨询低保”,模拟人接着问:“要了解申请条件,还是办理材料?”待她说明后,清晰指引到民政窗口对接;果农李大哥点开界面,模拟人弹出问题:“涉及土地流转的话,是想了解合同规范,还是权益保障?”确认需求后,告知他公共法律服务站的法律顾问坐班时间,方便精准咨询。
一楼矛盾纠纷调解室摆着圆桌,墙上挂着“和为贵”匾额,适合调解邻里口角、小额消费纠纷。旁边的金牌调解室尤显庄重,木质调解桌旁坐着有20年经验的“金牌调解员”陈某,专门啃“硬骨头”纠纷。上个月,镇上超市老板周某和租户林某因退租押金吵到综治中心,矛盾调解室调了两次无果。转到金牌调解室,和事佬老陈指着合同条款问林芳:“租约里写了‘设施损坏由租户维修’,对吧?”又看向周某:“但你承认空调早有异响没提前说,是不是?”见俩人低头,他提议:“押金扣一半抵维修费,剩下的退了,咋样?”林某点头:“行,我认。”周某也松口:“就按这办。”一场僵持半月的纠纷,俩小时就结了。如今,金牌调解员老陈依然奔波在省际边界的各个村庄,用他的热情和智慧化解着每一个矛盾。他说:“省际边界是连接两省人民的纽带,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条纽带更加牢固,综治中心就是我们最好的平台和见证。”正是这样的平台,让群众不用多头跑,反复找,很多矛盾纠纷、事务办理能在此一次性得到最快的回应和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细末梢 数智赋能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
综治中心二楼的网格化中心是“神经中枢”,全镇网格员们每天穿梭在不同密密交织的网格里,手机端的“e智理”小程序实时上传信息;大屏上,全镇196个高清视频监控探头覆盖集镇要道、村口巷尾。
以往,由于两省在管理上存在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明等问题,闽浙边际曾是矛盾纠纷的高发区,盗窃、斗殴等治安事件时有发生,让当地居民忧心忡忡。随着网格建设推进,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省际边界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了专职网格员,他们来自当地,熟悉民情,成为了边界治理的“前哨”。贯岭镇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建设要求,划分三级网格,全镇12个行政村共划分网格34个,一级网格12个、二级网格20个、专属网格2个,设立党小组组长4名,包联462名党员中心户,27968个村民。各级网格均配备村两委成员。截至目前,全镇网格员共排查上报各类信息4962条。特别是在矛盾纠纷排查和“六失一偏人员管控”等工作中,全镇各级网格员对各村快速进行摸排管控和信息录入,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等优势全力配合做好城乡环境治理、创城等工作,加强走访巡查和分析研判,主动报送问题。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起省际边界网格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两地网格员信息实时互通、事件协同处置。

如今,在这片省际边界区域,网格员作为党委政府的千里眼顺风耳,通过这些“细枝末梢”及时查缺补漏、实时了解、及时化解,极大提升了镇基层治理效能。曾经令人头疼的治安难题得到有效缓解,盗窃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了42%,居民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解民忧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镇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里,实行轮驻机制的职业律师每周三、每周五坐班。公共法律服务站室的书架上《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书籍翻得卷了边,墙上贴着“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等流程。贯岭镇综治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整合闽浙两地司法行政资源,整合与共享两地法律咨询、援助资源,结合本土“嘭嘭鼓”民间特色,“蒲公英志愿者”加大普法宣传等一系列举措,累计受理法律咨询42多人次,成功解决省际边界矛盾纠纷5宗,排查安全隐患30次,联合开展普法宣传走访3次,覆盖群众60多人。它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在省际边界地区的重要性,实现法律资源“最多跑一次且就近跑一地”,有效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综治中心二楼的心理咨询室。绿色的墙面上贴着“倾听你的心声诉说你的烦恼”,心理咨询圆桌、沙盘、沙具柜一应俱全。“农村矛盾多带气儿,气顺了,理才听得进。”在该镇综治中心有着一批乐于公益的导师们定期为贯岭镇村群众无偿开展心理疏导,及时处理负面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心理咨询师小陈微笑着说,在这里我们和调解室常“联动办公”。省际边界地区复杂的人际关系、经济发展差异以及文化融合问题,给部分居民带来了心理压力,我们就是他们心灵困境中的引路人。
上周,婆媳俩吵着进了综治中心,婆婆嫌媳妇总给娃喂零食,媳妇怨婆婆管太宽,调解员劝了半天无果。小陈把她们请进心理咨询室,指着沙盘:“用沙具摆摆心里的想法?”婆婆摆了个“紧抱的娃娃”,叹:“怕娃吃坏肚子。”媳妇摆了“背过身的人”,哽咽:“她总说我不会带。”小陈轻声问:“其实都是疼娃,对吧?”两人愣了愣,婆婆先开口:“我是急了点。”媳妇也低头:“我说话冲了。”出来时,两人肩挨肩走的,调解员笑着说:“这气顺了,啥都好说。”。事后婆媳俩漫步在镇综治中心的二楼庭院里,听着轻缓的音乐,一缕平安之风吹拂着化解矛盾的清甜,轻落在她们心间。这风,是综治人脚步丈量出的踏实,是各方力量拧成的合力,吹得邻里更和睦,日子更安宁,让“平安”二字从纸上的承诺,变成了街头巷尾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贯岭镇综治中心让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在“一中心之内”有处说、有人管、能解决。这里,是乡镇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村民心里的“安心港湾”。下一步,贯岭镇综治中心将勠力同心继续履行好省级边界治理的责任使命,让“边界线”成为连接两省边界民心的“连心线”,力求交出“平安贯岭”迈上新台阶的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