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0日电(刘舒婷 刘其燚)“救出来了,人救出来了!”救援队员的吼声穿透雨幕,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周围的人听到喊声,紧绷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受台风“丹娜丝”影响,罗源县连日遭遇持续强降雨,山区水位暴涨,地质灾害风险陡增。7月10日清晨,这场肆虐的风雨中,在罗源县西兰乡后路村三溪水库旁,乡、村两级干部牵头,消防、社会救援力量协同,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紧急集结:从失踪预警到坡边困局
“李书记,有个紧急情况汇报,后路村的赵兴锦失踪了!”10日8时40分,后路村党支部书记李亮的手机突然响起,后路村其明水电站负责人徐金伙急促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慌张。电话里,徐金伙断断续续地说明情况:后路村村民赵兴锦是他们水电站管理员,早上7点多到水电站附近的水渠清理杂物后就联系不上了。

李亮的心瞬间揪紧,他当即放下手中应对“丹娜丝”台风的防汛报表,对身旁防台工作组十多位党员干部喊道:“快,跟我去其明水电站!”
此时的李亮已经熬得双眼通红。原来,他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昨天的强降雨让他神经紧绷,每隔一小时就开车在村里的高陡斜坡和水位线巡逻。早上7点30分巡逻时,他还见到了赵兴锦,特意停下车叮嘱:“今天雨大,清理杂物千万当心!”没想到一个小时后,就接到了赵兴锦失踪的消息。
挂了电话,李亮立马向乡里汇报,乡里立即联系了西兰乡派出所全员上阵并安排:“村‘两委’和包村干部分成两组,一组去赵家看看,一组跟我沿水库喊!”村“两委”6人的搜寻队伍很快散开,在白茫茫的雨雾中,每个人的眼神里满是焦灼,生怕耽误了最佳的寻找时机。“赵兴锦”“老赵”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却在密集的雨帘中显得格外微弱。40分钟后,水电站负责人的电话让李亮的手猛地攥紧了手机,“找到了!在水库边50米落差的芦苇丛里!”
当李亮带着村“两委”、包村干部以及西兰乡派出所全体民警赶到现场时,望着陡峭湿滑的山坡和湍急的水流,只能急得直跺脚。他立刻拨通消防救援电话:“快来!其明水电站有老人坠落山坡,我们救不了!”此时,9时许,福州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也接到了报警,凤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车鸣着警笛冲出车库,罗源蓝豹救援队、曙光救援队的队员们着急往现场赶。

9点30分,消防、社会救援力量和医护人员几乎同时抵达,在后路村村委委员的引导下抵达其明水电站事发地。刚到山坡边,一名救援队员盯着下方地形,喊道:“没路!”——50米下方的乱石堆被芦苇掩盖,水流顺着山坡形成小瀑布,脚下的泥土还在不断往下滑。
峭壁突围:从谷底救援到险路转运
“砍!”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砍刀劈砍芦苇声、斧头劈竹声立刻响起。救援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开路,50米的陡坡上,他们手脚并用地往下挪,有人脚下打滑,后面的人立刻伸手拽住,形成一条紧密相连的人链。
抵达谷底后,消防员们很快发现了蜷缩在芦苇丛中的赵兴锦,他头部的伤口还在渗血。罗源县蓝豹减灾事业发展中心队长李进福迅速上前,撕开纱布按压止血,呼喊着对方的名字:“老乡!能听到吗?”赵兴锦虚弱地眨了眨眼,算是回应。见老人意识尚清,李进福一边进行简单包扎,一边让消防员对伤员用绳索进行固定,防止转运中意外二次伤害。
队员们迅速展开担架,小心翼翼地将赵兴锦抬上担架,几人合力用绳索将担架牢牢固定,确保老人在搬运过程中不会晃动。一切准备就绪后,上方的救援人员拉紧绳索,下方的人则合力将担架往上推,大家默契配合,一步一步将担架沿着陡坡往上递。

好不容易将担架抬至相对平缓处,此时大家才发现,从悬崖顶端到救护车停放点尚有近1公里路程,这段路不仅陡峭还格外狭窄,多数地段仅容一人通过。
可就是这段通向救护车所停靠最近点的1公里路,依旧充满挑战。因大雨冲刷,路面湿滑异常,乱石坑密布,有的救援人员没走几步就滑倒在地,溅起满身泥浆,他们顾不上疼,立刻爬起继续前行。众人仍采取两人一前一后用担架接力的方式,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与乱石间艰难挪动,每一步都格外谨慎,生怕脚下不稳让老人遭受二次伤害。
11时许,赵兴锦被小心翼翼地抬上救护车。车门关上的瞬间,医护人员立刻发动车辆往医院赶,随车医生一边快速为老人做初步检查一边同步汇报情况:“患者头部有创伤,肋骨疑似骨折,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这路是用脚踩出来的!”李进福瘫坐在泥地里,看着救援服上的泥印和血渍笑了,“这既是难度最大的一次山地救援,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我们社会力量和消防队平时协作得多,配合度本来就高。”李进福补充道,这已经是近一个月来罗源蓝豹救援队与罗源消防队第二次成功解救林中被困群众,平时与曙光救援队,我们三支队伍也常协作开展其他救援任务。“正因为有这份默契,再加上大家丰富的山地救援经验和合理的人员调度,才能在这么险恶的环境里,以最快速度把人救出来。”李进福说。
救护车的鸣笛声渐渐远去,三溪水库的水面慢慢平静下来。这场历时两小时的救援,在暴雨中写下了温暖的一笔,让这个被台风影响的清晨,有了最动人的结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