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集美区社区学院:亲子研学灌口 共探闽南文化

  东南网7月5日讯(通讯员 高伟芬)近日,厦门市集美区社区学院组织的“闽韵传承-闽南文化之灌口乡土文化探究活动”持续举办,吸引内林社区、二农社区众多亲子家庭踊跃参与。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和互动体验,深入探寻灌口的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让亲子家庭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闽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文化研学走进灌口(集美区社区学院供图)
闽南文化研学走进灌口(集美区社区学院供图)

  据悉,灌口因明朝一位四川灌县驿丞带来家乡香炉而得名。110多年前,灌口更是成为革命的秘密据点,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

创作红色主题剪纸作品(集美区社区学院供图)
创作红色主题剪纸作品(集美区社区学院供图)

  研学之旅的首站来到灌口老街。这里曾是繁华的闽南商贸市集,如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韵味。在研学导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化身为“小小文化探秘官”,在老街巷弄、古厝骑楼间穿梭,寻找闽南建筑与民俗的独特印记。研学导师通过“草仔市”“海仔市”“打棉街”等老街地名的解说,让亲子家庭仿佛置身于当年商贾云集、市声鼎沸的繁华盛景,触摸闽南商贸文化的厚重底蕴。在草仔市站,研学老师还用闽南俗语“古柴草好燃火,古笼床好炊粿”,让亲子家庭感受闽南文化中“以古为用”的生活哲学和“敬物惜福”的深层智慧。

  研学之旅的最后,亲子家庭来到凤山祖庙。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庙宇不仅是灌口镇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一段激荡人心的革命往事。1906年,庄尊贤等爱国志士以凤山祖庙为据点,秘密成立灌口同盟会,借庙会聚集,以“演戏酬神”为掩护,暗中印制传单、筹措经费。武昌起义后,同盟会迅速组织民军光复厦门,并在此创办“凤山两等小学堂”,明授国学,暗传革命。如今,亲子家庭触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穿越时光,与当年宣誓的热血青年隔空对话,让这段红色记忆在青砖黛瓦间永续传承。研学导师通过互动游戏“对暗号坐下起立”“情报员接力”“警戒哨兵”等,让亲子们感受革命智慧、情报工作的不易以及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历史不在书里,而在我们传承的脚步里。希望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小勇士,传承闽南文化、红色精神!”活动尾声,亲子家庭还一同参与创作红色主题剪纸作品,一幅幅生动的红色图案跃然纸上。

  集美区社区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学活动将闽南文化与红色教育巧妙融合,让亲子家庭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未来,集美区社区学院将联合厦门市集美区欣立社工服务中心,继续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带领更多人探寻历史、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