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日电 短短两月,全球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相继刊发支部研究成果;核心技术转化产值累计达17亿元;产教融合模式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建典型案例……这一系列成就,是福州大学化工学院能源与材料化工党支部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以炽热的“党建红”点燃深邃的“科研蓝”,探索出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澎湃创新动能的独特路径。
机制创新,党建领航赋能科研创新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能源与材料化工党支部大胆创新机制,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高质量的科研攻关。
党支部巧妙地将主题党日与核心技术研讨会深度融合,支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业务”的学习和研讨,支部书记鲍晓军教授带头研读国家重大战略,确保科研不偏航;支部老党员定期分享在选题策略、课题申报、途径方法等方面传授科研经验。此外,支部还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从圆桌上的理论学习走进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节能降废减排目标,努力打造多个绿色化工应用场景,推动“小试创新—中试放大—落地投产”的一体化进程。
党建工作只有深入业务一线,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支部在关键项目中动态组建党小组,确保科研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党员骨干带头开展“揭榜挂帅”,勇挑重担;面对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工业化技术难题,鲍晓军教授和朱海波教授带领小组,八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最终取得重大突破,为丙烷脱氢技术的绿色低碳变革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闪耀在《Science》《Nature》的舞台上。
“每每遇到困难时,党组织总会给予政策、人力、物力等全方位支持,坚定了我们攻克难题的信心。一路走来,让我们深感作为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朱海波老师回忆道。
党支部建立党建实效与科研硬指标并重的评价体系,既关注论文、专利、项目等科研成果,也重视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和服务产业的成效。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资源配置紧密挂钩,鲜明树立“重党建者强、强党建者优”的导向。在这一导向下,支部成功构建高性能分子筛催化材料的绿色合成平台技术,为从源头实现基于分子筛催化的过程工业绿色化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技术支撑,荣获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深耕产业,红色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支部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作为落脚点,坚持做有用的科研。
支部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科技红娘”的作用,搭建起产学研用的“高速通道”。通过与氟氮化工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合作,精准对接中化泉州、华锦阿美等龙头企业需求,创新“校企恳谈会”、需求清单对接、联合攻关等机制。支部“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烯烃分段调控转化成套技术”项目,就是在这种产研融合的模式下取得的重大成果。该项目研发出用于国 IV/V/VI 清洁汽油生产的三代成套技术,保障了我国汽油质量的国际领先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支部组建党员骨干为核心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企业“把脉问诊”。针对“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效率低、成本高”等行业痛点,组建党员突击队深入企业开展“驻厂研发”。支部党员岳源源、李铁森在福建玺富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车间驻扎数月,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技术“研用结合、以用促改”的工作方针,经过数月技术攻关,最终实现低温涂覆型脱硝催化剂提效25%、综合制造成本下降15%的突破性成果。
党支部以党建链串联创新链产业链,建立“党员 + 项目”全周期跟踪机制,在技术孵化、中试、推广环节设“红色先锋岗”。党员们在各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在支部党员的努力下,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高温烟气脱硝装备在福建成功应用,年减排氮氧化物约 2 万吨。此外,支部积极参与清源实验室建设,推动 20 余项核心技术成果在闽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 17 亿元,其中 5 个项目获风投 3.8 亿元,技术估值超 20 亿元。“产业链上建支部”模式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建典型案例。

育人铸魂,薪火相传锻造栋梁生力军
支部将立德树人深度融入科研实践,着力培养心系“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
党支部实行党员教授任学术导师、企业资深工程师任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将前沿探索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实现“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团队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还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流程。青年团队研发的《高温低尘 SCR 脱硝一体化技术》入选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2023 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并成功孵化出 2 家初创型高技术企业,吸引 4 家相关企业从杭州等地集中搬迁入驻泉州惠安。
支部依托学院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以可镁科学讲坛、可镁产业课堂、清源高端学术论坛等弘扬传承福州大学“三种精神”,让产业报国精神可触可感。支部推行“导师陪伴计划”,党员导师全程护航。党员张宏伟在“互联网+”大赛冲刺期,连续多日通宵陪伴团队备赛,从方案打磨、技术攻关到答辩演练全程跟进,最终助力项目拿下全国铜奖,生动诠释了“亦师亦友、亦学亦伴”的党员先锋形象。
团队所带学生超95%投身能源、材料、环保重点领域。学生周鑫岿、夏启友等放弃一线城市高薪,加入清源创新实验室与福建远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攻关烟气脱硝技术。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创新大赛、化工设计等国家级赛事表彰20余项。组建的博士实践团赴浙江上虞、福建龙岩、福清、连江等化工园区开展行业调研和产业难题公关,调研方案获采纳,事迹登《福建日报》头版,获评省级“三下乡”优秀团队。支部所在团队获“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等荣誉,形成强大人才磁场。

福州大学能源与材料化工党支部未来将继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福建产业升级瓶颈,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产出更多原创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坚实的科技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