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5日电(陈玙)5月3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连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年“春燕行动——福建乡村音乐会”在福州市连江县黄岐镇举行。
音乐会上,闽剧折子戏《天女散花》《贻顺哥烛蒂·说媒》以精湛唱腔和细腻的表演,传递传统戏剧独特韵味,吸引现场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美好瞬间。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位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这一闽派文艺精品,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闽剧演出团体不断探索将时代命题融入创作。如:古田县闽剧艺术中心围绕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创排《治荒稳粮》,通过“退果还粮”的戏剧冲突,既保留诙谐传统,又以“田埂辩论”“直播助农”等现代场景增强代入感,让政策宣导化为生动的艺术语言。
当前,闽剧界正践行“经典复排+现代新编+实验探索+跨界融合”的立体化创作路径。福州艺术学校通过“‘00后’闽剧新星培养计划”,让学员既精研《百蝶香柴扇》等传统唱腔,又尝试将电子游戏《原神》角色动作融入武戏程式。这种“古装戏与现代戏并置、经典IP与流行符号共振”的模式,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
闽剧正突破剧院边界,尝试嵌入城市文化肌理。如:福州三坊七巷常态化开展“巷陌有戏”活动,游客可在严复故居听《林则徐》选段,在网红咖啡馆参与“闽剧脸谱拉花”体验。这种“文化遗产+文旅消费”的融合模式,大大提升了闽剧商业演出场次。此外,福建籍明星的跨界助力,也激活了闽剧的传播势能。
新媒体时代,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首创“线下展演+云端票友”模式:线下以“微剧场”形式走进社区、校园;线上则通过抖音推出“闽剧盲盒直播”,观众可付费点播经典折子戏。这种“你点我演”的参与式观演,使传统观演关系转变为“创作共同体”。
闽剧工作者以“微创作”实现“大传播”,创作“小而美”“小而精”的闽剧内容或片段,进一步满足了用户信息获取、知识分享、娱乐休闲的多样需求,同时也丰富了闽剧的传播形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