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4日电(张丽君 林传仁)4日,晨光漫过马头墙,青石板路上的早点摊已经飘起白雾。和平古镇豆腐坊的员工李阿伯的蒸笼掀开,热气裹着豆香漫开,对面豆腐坊里,百年老浆正咕嘟咕嘟地唤醒新一天的豆香——这是福建省南平市和平古镇寻常的清晨,也是它生机勃勃的日常。用古街巷陌的烟火气,慢慢熬煮出属于自己的共富滋味。

沿着卵石巷道往进贤村走,漫山遍野的黄精叶在风中摇晃。进贤村黄精种植基地林建国蹲在田埂上,指尖摩挲着油亮的叶片:“三年前回来时,这片地荒得能长蒿草,现在你看——”他翻开沾满泥土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去年的收成:黄精种植为村里增收近5万元。

在和平镇绿色食品专业园,工作人员张建国的工位前飘着游浆豆腐的醇厚香气。他戴着口罩,动作利落地调配着调料:“以前做油漆工,最怕下雨天没活干,孩子的学费都得东拼西凑。”他停下手里的活儿,眼里有了笑意,“现在好了,每月固定五千多,还能顾家。”这家本地人创办的企业,生产线嗡嗡作响,不仅解决了十多个村民的就业,更在周边4个村种起了黄豆。每到秋收,金黄的豆田像铺了层软毯,20多户人家靠着卖豆子,日子渐渐有了富余。
说起游浆豆腐,黄东华的豆腐坊总是格外热闹。作为游浆豆腐黄氏第八代传承人,他一边揭开木盖,露出颤巍巍的雪白豆花,一边向游客介绍:“我们这豆腐不用石膏、卤水,全靠祖传的老浆发酵。”过去只传自家人的手艺,如今成了游客必打卡的体验项目,他说有个德国游客尝了都直竖大拇指。在他带动下,镇上5家豆腐坊各有绝活,和平豆腐不仅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更销往福州、厦门的大超市。

“其实我们就是把零散的‘珠子’串起来。”和平古镇党委书记熊立翻开手机,“整村振兴贷”的名单里,23户村民的民宿正办得红火。他带着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给古街的每栋老宅量尺寸、画图纸;联系相邻村子把特产凑成“伴手礼套餐”;还让企业和农户结对子,谁家种豆子、谁家做加工,安排得明明白白。曾经冷清的供销社,如今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和平戏院;黄氏宗祠飘出的不再是香火,而是豆腐非遗工坊的豆香。
中午的和平戏院,傩舞演员戴着夸张的面具,踩着鼓点起舞,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夜幕降临时,古镇换上另一种热闹。红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来,广场上篝火噼啪作响,孩子们举着糖画追跑;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里,城郊镇的散养土鸡、沿山镇的手工竹编、金坑乡的醇香米酒摆得满满当当。
邵武市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算过一笔账:食品园带动近200人就业,农业项目让160多户年均增收3万元,展销中心月销售额超50万元。更让他高兴的是,年轻人开始背着行囊返乡。“以前是留不住人,现在民宿缺管家、直播间缺主播,连种黄精都要技术员。”他望着古街尽头的青山,眼里满是期待,“千年古镇的共富路,还长着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