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商向未来
“无兴不成镇”“无莆不成市”,这一从“文献名邦”走出的商帮,曾经创造“一镇一产业”的商业奇迹。人们津津乐道于莆商在多个行业占据主导的过去,但莆商是否满足于这样的历史成绩?面向未来,莆商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扎根乡土,向新而行
在莆商身上,既有莆仙文化孕育的浓厚的乡土观念,又有抓住时代浪潮、追求革新创造的意识,扎根传统但又能向新而行。
文 邹挺超
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的莆田,向北是省会福州,向南则是邻接泉州,一言以蔽之,处在福建省内两大强势文化圈——福州文化圈和闽南文化圈的“夹缝”之间。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地理因素,并没有让莆田文化被两大强势文化圈中的任何一个所同化。正相反,莆田人顽强地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莆仙方言,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关于“莆田”的得名由来,有一种非常有力的说法,“莆”原是“蒲”,也就是与水稻伴生的蒲草,而“田”则来自中原人南下围海所造的圩田。因为水患频仍,蒲草丛生,农田难以耕作,所以去掉“蒲”的水旁。这一得名传说也侧面反映出莆田自然环境的劣势,即便到了今天,当地人均耕地也低于福建省人均耕地。这种自然环境,也让许多莆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面对强势文化圈所形成的本乡本土意识,以及外出闯荡打拼所形成的开放与精明,莆商,这一闽商中的独特群体,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
“走桥念志、食茄念蒂”
2024年10月30日,莆田举办第七届世界兴安同乡恳亲大会暨第八届世界莆商大会,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莆籍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莆商代表、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加。
世界莆商大会首次于2004年举办。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也是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举办的年份。也就是说,就在闽商概念重新进入福建官方视野的当年,“莆商”这一概念就受到莆田当地的重视。
这种重视的背后,是莆商浓郁的家乡观念。
人们熟知的莆商,以争议颇大的“莆田系”为最。追溯“莆田系”在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家史时,许多媒体也都提到“莆田系”围绕师徒、亲戚等关系所建立的网络,可以说“莆田系”在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样的网络。
不止“莆田系”,人们所乐道的莆商的其他群体,诸如木材、加油站等,都是以类似的方式在一个行业中逐渐站稳脚跟。追溯许多莆商的创业足迹,老乡的指点或是帮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莆田商人大都以家族为单位,一旦发现商机就会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动周围的亲人朋友甚至同乡一起加入,并慢慢打通所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正是这种同乡、同镇乃至同县“传帮带”的网络,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东庄医疗、涵江制鞋、北高珠宝、忠门木材、常太鸡公煲、仙游加油站等莆商群体,一些人将其归纳为“一镇一产业”。
作为莆田人,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吴重庆教授十分关注家乡走出的创业群体,他曾以莆田北高镇走出的珠宝行业莆商为例,分析了被他称作“同乡同业”的莆商发展模式。他认为,这种模式是基于同一个宗族的共同富裕的理念,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年轻人创业的扶持,比如一个家族中先有人从事打金行业,同族的堂弟或者表弟来跟着学习这个技术,是不会被看成雇员的,也不需缴纳培训费用,亲戚们会推动自己的晚辈在学习一年后去创业。正是这样一种模式,让北高人在短短时间内掌握了黄金珠宝行业的生产环节,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以同乡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和推销网络。
以乡情、亲情维系商业网络,在中国传统商帮中并不少见,但是,莆商尤为突出。吴重庆认为,莆商的这种“同乡同业”模式,不同于乡镇企业、地域性商帮、族商和专业镇,它是“同一地区的人群,依托乡土社会网络,在乡土之外经营相同的行业的”模式。
莆商这种特殊的建立商业网络的模式,和莆田人的乡土观念有很大关系。在莆仙方言中有这样一句俗语:“走桥念志、食茄念蒂”,这句俗谚意思是走过桥就要记得施舍造桥人的功德,吃茄子不忘长出茄子的茄蒂,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相近,表达的都是不要忘本。
莆田、仙游两县在古代,属于“兴化军”,所以莆仙人又称兴化人。兴化虽只两县,语音却自成一统,或许正由于此,让这里的人特别团结。
2013年莆田曾评出“建市30年30件大事”,其中一件大事就是“1998年,首届世界兴安恳亲大会在莆田召开”。“兴安”作为莆田别称,缘起于南宋。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莆田人陈文龙坚守民族气节,顽强抗争,兵败被擒,绝食殉国。后来,陈文龙从叔陈瓒收复兴化军城,兴化军升为兴安州。元朝灭宋后兴安州改为兴化路。“兴安”历史虽短,却是莆田人喜欢的一个别称。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建有几十所“兴安会馆”。与在海外组织兴安会馆相似,国内莆商也注重抱团,“莆田商会”遍布国内大中小城市。
在第七届世界兴安同乡恳亲大会暨第八届世界莆商大会上,以视频形式参加的印尼力宝集团主席李文正表示“家乡莆田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我一直认为投资家乡、建设家乡是我们莆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从小我的祖母就跟我讲,‘出去是为了回来’。我把这句话一直铭记在心”。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总会长吴添泉则表示,“无论我在马来西亚生活了多久,我始终牢记自己最初始的根在哪里。莆田,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们海外华社和广大海外乡亲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莆田的发展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零资源经济”背后的产业内外关联
莆商的乡土观念也造就了莆商发展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零资源经济”,是人们谈到莆商时注意到的现象。所谓“零资源经济”,指的是莆商在外发展的产业并不依托莆田当地的资源、产品,而是利用莆田人的资本、智力、市场等优势,发展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产业,充分调动或开发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资源,大做“无中生有”的文章。
改革开放后,闽商大举出省创业,以有名的“晋江跑全国”为代表,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路销售大军,比如闽清的电瓷、南安的水暖和石材、安溪铁观音等特色产品销售风生水起。和此类依托当地资源和产品走向全国的模式相比,莆商的发展路径显得独具特色。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莆商的乡土观念,让他们在成功之后选择反哺家乡,带动家乡产业发展,形成了在外产业和家乡产业的内外关联、相互成就。
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复函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在莆田市湄洲湾秀屿港区建立进口木材检验检疫除害处理区, 2005 年 10 月,经验收通过并投入使用,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的国外原木进境口岸。莆田秀屿港区是目前国内进口原木加工设备较为完整、配套较为齐全的进口原木集散地之一,进口原木源地包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2006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秀屿木材加工区成为首个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7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先后获评“中国木业之城”“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
上述两个“国”字头项目落地在莆田,其背景是莆田的“木材帮”在全国的发展。“木材帮”起源于莆田秀屿忠门镇人的蒸笼生意,历经30多年发展,不断向上游资源和下游的销售网络延伸,甚至走出国门。
莆商在外产业和家乡产业联动的另一个例子,是北高的黄金珠宝产业。这一产业从北高人走南闯北的“打金”起步,逐渐占据了中国黄金珠宝终端零售市场的核心渠道和发展先机。巅峰时期,全国各地4万多家黄金终端零售店中有30%是北高人经营。
2016年,由莆田珠宝玉石、黄金饰品行业数十家龙头企业抱团投资建设的莆田国际黄金珠宝产业园项目启动,宣告北高从“黄金珠宝人的摇篮”升级成为“黄金珠宝产业大本营”。同样在这一年,上塘珠宝城被省发改委列入“互联网+银饰珠宝”区域化链条化试点单位,入围福建省首批重点建设的特色小镇。同年,莆田市委、市政府提出“金银谷”产业发展概念,成立了金银珠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北高黄金珠宝小镇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建设北高黄金珠宝小镇的一大底气,正是约15万在外的莆田籍黄金珠宝商人。
莆田与深圳、厦门并称全球三大油画产业基地,年产量约占全球70%。而莆田油画产业的序章,是1983年仙游籍的王永声决定把这项“赚钱”的项目从香港带回家乡。这一年王永声创办了仙游县第一家以临摹西方古典画出口为主的油画制作有限公司西园画社,带出了一支万人油画队伍。
相对于莆商与家乡产业联动的经济动因,吴重庆更强调其背后的文化根基。在他看来,莆田人取得商业成功后非常重视反哺家乡,他们回乡盖房、建庙宇、发展水利、建设公路等等,都是因为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就需要与家乡联系。北高人依托本土的社会网络,慢慢集结出了打金行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就是说他们在黄金珠宝行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亲戚和同乡,否则就很难在行业内生存。他认为,这是一种个人与其文化母体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模式。
与时俱进、向新而行
莆商这种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相互渗透的发展方式,推动了莆商个体与家乡的血脉联系,也推动了其产业与家乡产业的紧密关联。
正是在这样一种模式支撑下,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莆商刻板印象:全国90%以上的木材交易由莆田忠门镇的木材帮垄断;80%以上民营医院则是莆田秀屿人开的;10个珠宝商、8个莆田人、7个北高人……
这些难以验证的数据展现了“一镇一产业”的莆商特色,但并不足以概括莆商。人们对莆商的传统印象,容易掩盖莆商的另一个侧面:这是一个在开先河、创新方面很有成就的商帮。
即便在争议最大的民营医疗领域,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全国多少民营医院背后是莆田人掌握,却容易忘记如莆商注重应用互联网作为营销手段、平价药品超市最早由莆商翁国亮提出等等具有创新意味的事实。
曾经被当作“高仿鞋”代名词的“莆田鞋”也掩盖了莆田人在鞋业制造方面的成就:中国大陆出口的第一双麻底爬山鞋、第一双粘胶鞋正是“莆田制造”。支撑“中国鞋都”称号的不仅是莆田人从模仿到自创、勇于与过去切割的勇气,更有始终位于世界前列的制鞋技术所赋予的底气。
“精明”,是许多人对莆田人的第一印象。上世纪80年代,莆田新度养殖户在销售禽苗中,把孵化了十几天却尚未破壳的胎蛋提前装车运往外地,抵达目的地时,这些禽苗正好破壳而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莆商的精细和聪明。
这种精明一旦挪用到产业发展上,就表现为很强的转型意识:在一个行业走不通时,莆商往往能及时反思,换一条路继续走。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莆田鞋的发展历程。
1976年,莆田第一家国营企业莆田鞋革厂生产出中国大陆出口的第一双麻底爬山鞋、第一双粘胶鞋。1986年,莆田鞋革工业总产值超过1.1亿元,占全省的70%以上。恰逢此时,莆田鞋业迎来了新一波机遇——台湾产业转移,莆商也适时调整,开始为国际大牌代工,成为有名的“代工鞋城”。
21世纪初,随着新一轮产业转移,代工厂大规模撤离莆田,较为低端的生产线向东南亚转移。一批莆商接手了留存在本地的生产线,并利用技术和经验优势加入“高仿鞋”的浪潮。莆田的制鞋产业链也向上下游扩大,除了生产制造,还有一系列的衍生产业,从鞋的设计、修理、鞋模、原材料、鞋机甚至到鞋饰品,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生产商。在这一时期,莆田鞋以更低的制造成本和过硬的技术,缔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年产量一度达到12亿双,小鞋厂、小作坊的鞋,占领低价市场;大鞋厂则仿造材质、工艺一流的“名牌鞋”,销往全球。
2011年前后,莆田市开始重拳打击假冒、侵权鞋服。2014年3月15日,两万多双高仿名牌鞋被投入焚烧间,彰显出当地政府的打假决心。此后,莆田公安机关也“以打开路”“以打促转”,创“六打”制售假鞋工作法,持续遏制制售假鞋乱象。在这一背景下,莆商又一次调整思路,走上从模仿到自创的转型之路。
2022年初,在政府的牵头和引导下,由莆田市鞋业协会申报的莆田鞋业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以集体商标为“1”,莆田从整合产业供应链到提升品牌多维度发力,组建了全资国有企业及相关团队,形成“1+N”品牌矩阵。
2023年,莆田鞋服产业规模产值约1400亿元,年产鞋超16亿双,大中小鞋服企业多达4000余家,规上鞋服企业423家,从业人员超50万人。数据表明,莆田鞋业规模占全省近1/3、占全国10%;鞋服产业固定投资额比增41.7%,税收额比增25.5%。
也正是在202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联合发文,授予莆田市“中国鞋都”称号。在福建已经有一个鞋都晋江的前提下,莆田仍被授予这一称号,成为第三个“中国鞋都”,可见外界对当地鞋业的认可。
在这方面莆商功不可没:莆田市鞋服产业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牵头或参与制定鞋类国家标准27项。莆田鞋拥有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成鞋耐折性能,可连续折叠5万次而不出现帮底开胶,多种性能远超国标水平。
从代工到高仿,再到如今凭借过硬的技术再造品牌,莆商在鞋业上的转型之路,展现了其与时俱进、向新而行的特质。
除了制造业,莆商在互联网领域的力量也不弱:中国最大的女性社区美柚的创始人兼CEO陈方毅,知名的智能早教品牌宝宝巴士的创始人兼CEO唐光宇,冻品在线创始人林志勇都是莆商。
这也显示出,在新兴产业、在高科技领域,莆商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在这方面,莆田人的精明又表现在其对时代浪潮的把握。
当下,莆田重点发展13条产业链,除了鞋服、工艺美术、食品这些传统优势,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数字、海洋、绿色、文旅等四大经济及服务业产业,也是重头戏。
在材料领域,莆商有中国民族涂料第一品牌三棵树,是莆田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的底气之一。在高端装备领域,莆商有“刀模钢” 产销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的恒而达。
发力新兴领域,在外的莆商也不遑多让。莆商在省外的A股上市公司中,中科蓝讯是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也是广东省单项冠军企业,并多次荣膺业内极具价值的“中国芯优秀市场表现奖”;上海美迪西则是一家专业的生物医药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CRO,也是生物医药领域莆商转型最成功的案例之一;2024年80后莆商张清森在深圳创立的绿联科技上市,该企业是3C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头。
2024年2月18日,莆田市第三届民营经济暨产业发展大会举行。会上,举行了聘任第二批民营企业“科技副总”仪式以及第二届市政府质量奖、质量奖提名奖授牌仪式。这些都显示出莆田当地引导莆商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视。
在莆田市第三届民营经济暨产业发展大会上,还发布了“天下莆人”线上平台和莆田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两大惠企平台,显示出政府不仅关注当地莆商的营商环境,也关注在外莆商的发展。在这些平台的带动下,是否会在莆商中促成家乡与在外产业新一轮的联动,值得期待。
在莆商身上,既有莆仙文化孕育的浓厚的乡土观念,又有抓住时代浪潮、追求革新创造的意识,扎根传统但又能向新而行。与时代同行的变革意识,是莆商能够不断根据新的产业需求调整的不竭动力,但与家乡同频的不变初心,又是塑造“莆田人”以及“莆商”共同的身份意识最根本的东西。
莆商向未来,或许取决于其如何继续维系这种传统与创新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