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检察机关打造“绿色+红色+古色+茶色+青色+N”品牌矩阵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检察机关结合南平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积极打造“绿色+红色+古色+茶色+青色+N”品牌矩阵,以品牌竞相出彩带动检察工作整体提升,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平样本”。
守护绿色生态
“清新怡人,绿色宝地。”南平,地处闽江源头、福建的生态屏障,是武夷山“双世遗”和国家公园所在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89%,享有“南方林海”的美誉。
近年来,南平市检察机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奋力开拓高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立足绿色这一南平最亮的底色,持续开展“护航武夷山国家公园及环带建设”“闽江流域综合治理”等专项监督,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推高水平“护绿、扩绿、兴绿”。
2024年2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在南平市武夷山市正式启用,系统展示了全省检察机关护航“清新福建”的有益探索。同年8月,闽赣检察“2+5”跨区域案件线索研判及专项保护座谈会召开,提升同防同治监督效果。
同时,主动融入“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建设,深化“人大 +检察”监督贯通机制,共筑生态保护新格局。探索建立“检察+碳汇”工作机制,共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办理案件61件,引导被告人自愿认购碳汇5362.31余吨。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实现对土壤、水质、空气等领域的快速检测,为办案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近年来,南平市检察机关办理的17件案件入选最高检、省检察院典型案例或优秀案例,20项工作机制或经验做法被省级以上转发推广,12个集体或个人获评全国百名“最美河湖卫士”、全省优秀办案团队、优秀办案检察官、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南平市检察院生态检察部门于2023年被最高检荣记一等功。
传承“红”色基因
青山埋忠骨,山河万里魂。南平,作为福建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全境均为原中央苏区,是“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现今仍留存大量英烈纪念设施。
近年来,南平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红色文物保护利剑,立足闽北红色资源优势,持续打造“红色”检察品牌,让红色文物和文化遗存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2023年10月10日,南平市检察院召开闽北中央苏区革命文物和英烈保护座谈会,并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会签了《关于开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为闽北中央苏区革命文物和英烈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们通过部署开展专项监督,让‘检察蓝’守护好‘英烈红’。”据南平市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自专项监督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受理红色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线索22条、立公益诉讼案22件,启动听证、圆桌会议或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7件,促成6处红色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发挥“检察+行政”作用,强化与文物主管、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等部门协作配合,解决“九龙治水”,推动形成“部门联动、军地协作、社会参与、一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此外,南平市检察机关还依托建阳区书坊乡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园、邵武市金坑红色教育基地、顺昌县洋口红色旅游小镇等地,设立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联络点,利用重大纪念日、主题党课等时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进而促进红色资源保护。
保护“古”色文化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南平是中原文化入闽的交通走廊,是朱熹“琴书五十载”的教化故里,素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之美誉,特定的文化和地理“土壤”,孕育了久远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物古迹。
近年来,南平市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守护南平“古色”,为文物古迹遗址筑起坚实的“保护墙”。
据了解,南平市检察机关注重保护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民居、古建筑,让传统文化有根可依,得以延续。目前,共摸排线索103条,立公益诉讼案件102件,促成文保单位修复受损文物107处,争取到专项保护修复资金1200万元。同时,针对“廌(zhi)山书院”“朱子社仓”等文物保护不当问题,制发检察建议,促成职能部门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并建立保护协作机制。
2023年以来,南平市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助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推进文物保护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对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整改情况进行实地回访调查,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管理的“后半篇文章”。
助力“茶”色发展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南平是全国著名茶区,是“万里茶道起点”,被业界誉为“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茶叶,是南平的生态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叶”。
近年来,南平市检察机关以茶文化为“内核”,以茶产业、茶科技为“两翼”,为服务保障南平“三茶”新发展格局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把历史茶韵转化为富民“茶经济”,让“茶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南平市检察机关加强对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等茶叶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为武夷山“三茶”统筹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为助力茶产业健康发展,南平市检察机关推动“三茶”融合发展,针对本土茶叶品种,积极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监督,调查古茶树种质资源,并在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设立检察公益诉讼保护点,让茶叶品质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聚焦保护古茶树资源、生态茶园等方面,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监督,针对“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建瓯市东峰镇闽台同根茶园内的百年矮脚乌龙古茶树受病虫害的问题,建瓯市检察院通过“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治理,使茶园得到有效保护。
护航“青”色未来
“青色”是未成年人的颜色,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南平市检察机关坚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加大“四大检察”综合履职力度,积极融入其他“五大保护”,全面提升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质效,心怀“国之大者”,心系“国之未来”,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2024年以来,南平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36件,批准逮捕147人,受理审查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29件,起诉156人。共为36名因案致困未成年人申请发放司法救助金60余万元,开辟未成年被害人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提供定向医疗救助。同时,打造南平检察“夷树光”未爱联盟品牌,强化部门协作,推动两级院未检团队积极作为,用心守护“未”来。
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则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2024年以来,南平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未成年人综合履职案件53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2份。通过建立“春蕾安全员+”工作机制,营造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并开展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形式扩大影响力。
此外,通过深化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推进未检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检察+N”机制,聚焦落户、罪错问题、教育等专题,以检察履职助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聆听山川流水的绿色生态声音,讲诉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感受古香古色的历史文化,沉醉茶色香气的媚人之处,聚焦青色少年的成长之路……接下来,南平检察将打造更多独具南平地域特色、历史人文特点、民俗风情特质的检察特色品牌,以检察品牌的“多彩汇聚”奏响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发展乐章”,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贡献更多检察力量。(南平市检察院:熊斌 李昌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