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州个性化打造儿童友好“15分钟生活圈”

  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3日电 福州是入选全国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的城市,秉持“以童为本、全域推进”的理念,把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作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载体、最小单元,机制先行、品牌引领、多元参与,用心用情为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探索机制创新,儿童友好与社区建设“双向奔赴”

  顶层规划先行。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福州市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和《福州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将儿童活动空间和服务一体化,注重结合福州本地气候特征、山水环境和文化特色,分为基础、完善和提升三个层级,为福州各县(市)区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指引。

  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制定了《福州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评估方案(试行)》,争取到市财政专项资金105万,委托福州大学专家组深入20个申报社区开展点对点的评估指导,建立起建设、资规、卫健、文旅等多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多主体协作的工作机制,凝聚起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支持网络。

  探索品牌特色,解锁社区儿童幸福密码

  微改造,“分时共享”盘活空间。老城区空间少,改造难度大,在创建老城区儿童友好社区的过程中,遵循“分时共享”原则,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综合体、架空层改造等项目,为儿童提供四点半课堂、儿童之家、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建华社区通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适儿化改造,打造180平方米儿童活动场所,设置儿童活动中心、茉莉姐姐家事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近邻党建主题馆和福建省图书馆水部街道分馆等儿童活动空间,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综合体。天宝社区将儿童视角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嵌入式社区服务设施等建设,推进既有空间设施适儿化改造,整合现有“一小区一品牌”家门口服务阵地,多点配置多功能儿童友好空间。

  创品牌,传承创新丰富多彩童年。不搞强制标准、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挖掘地域优势和社区文化的特色亮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儿童友好社区的特色化品牌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化体验,让社区文化在孩子心中成为强烈的自我认同。建岭社区打造“微笑见邻”儿童活动品牌,引进社工组织,联动共建单位,开展龙灯手工制作等文化活动,邻里儿童一起欢声笑语、合作分享。桂溪社区以“两岸童心相栖 融合逐梦桂溪”为主题,“社区妈妈故事屋”“鱼儿姐姐的节气”“两岸儿童友好家庭日”等品牌将两岸儿童紧紧连接在一起。

  探索多元参与,奏响社区治理新旋律

  一米视角“童”参与。福州的20个友好社区均设置了儿童议事厅,并建立了儿童意见收集机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议事活动,鼓励辖区儿童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提升归属感。洋头口社区通过“小小物业人”“成长积分”等制度,激发儿童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天宝社区由儿童亲自参与制定儿童议事厅建设,打通小区至儿童公园便捷通道、营造动植物家园、参与户外空间休憩座椅等设计建议均被采纳并落实。儿童从以前的社区公共事务的“旁观者”,慢慢转变成“参与者”和“探讨者”。

  多方资源同助力。积极动员社区周边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合作共赢的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公益组织为社区儿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公益服务,拓宽儿童成长资源渠道,丰富社区儿童的服务供给。桂溪社区争取到公益基金赞助的未来星社区计划、金社工程项目,改扩建了小区安全示范园、彩虹步道、非标准五人制足球场等儿童友好空间。树兜社区积极链接计生协会、心理学会、社工等社会力量,提供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蒲公英小小普法员集训营系列课程和“一站式”心理服务专业平台。

  下一阶段,福州市将持续在社区打造更多让家长安心“遛娃”的空间,加快推进儿童友好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谋划更多榕台儿童和家庭的交流活动,充分倾听儿童声音,鼓励更多儿童参与城市发展、社区建设、学校规划,与城市共同友好成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