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2日电 福建三明聚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盯基层治理关键环节,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探索推行“近邻恳谈会”制度,积极整合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推动各类社会治理资源、管理、服务向农村(社区)下沉,合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聚焦“群众有所盼”,架好“连心桥”。针对部分党员干部沉不下去、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三明以“近邻恳谈会”为抓手,推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
领导带头示范。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领办“近邻恳谈会”党建项目,带头参加恳谈会,帮助协调解决机耕道硬化、公共交通等问题,37名市(厅)级领导干部分头挂钩联系43个村(社区),参加近邻恳谈会141场次,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推动力量下沉。除镇街和村(居)干部外,三明明确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参加恳谈会不少于2次,市县机关单位党组织结合开展“联乡村促振兴、联社区促治理”活动,每季度至少派员参加1次所联系村(社区)的近邻恳谈会,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2023年来,全市累计下沉党员干部10.8万多人,召开恳谈会3.1万多场。
压实工作责任。三明把推行近邻恳谈会情况纳入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综治文明等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跟踪督促制度,采取实地察看、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基层开展“近邻恳谈会”情况进行督查调研,推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聚焦“群众有所需”,当好“贴心人”。三明紧盯群众需求和关切,丰富恳谈形式载体,让党员干部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一线讲政策、聚民心。三明充分发挥三明林改、医改、教改等独特优势,邀请乡村讲师团、亲历者宣讲团、老同志报告团等参加恳谈会,用“本地话”“家常话”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宣讲1600多场次,推动“党的政策主张”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一线拉家常、察实情。三明坚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集中畅谈、专题座谈、入户访谈等形式开展恳谈,各地创新开展“庭院漫谈会”“堂屋茶话会”“廊桥夜话”“擂茶说事”等,推动恳谈活动切合村居习惯、贴近群众生活,通过与群众拉家常、聊家事,让群众讲实话、讲心里话。
一线听诉求、解难题。三明推广“背包法庭”“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整合吸纳司法部门、家老乡贤等力量参与恳谈会,化解涉及林地、借贷、物业等纠纷2100余件。同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小事立即办,大事联合办、难事专题办,为群众办实事近4.1万件。
聚焦“群众有所获”,画好“同心圆”。三明建立健全群众全过程参与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定、邻里办。
提高群众参与度。三明广泛建设“近邻之家”党群服务站、廊桥议事亭、邻里议事厅等场所,确保“有地可谈”。依托“e三明”平台,开辟“随手拍”“我建言”等民声通道,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发声,累计收集意见诉求1.4万余条,梳理“高频次”问题620余个,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增强督办实效性。三明建立“问题收集、分类转办、办结反馈”闭环处置机制,实行“一月一反馈、一季一公示”,并通过告知书、公示栏、微信群等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不满意的限期整改。每年底,组织党员群众对村(社区)“两委”组织恳谈、解决问题情况进行考评,做到“谈了有用”、群众“说了算话”。
推动制度常态化。三明制定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措施,把常态化下基层开展近邻恳谈会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同时,由县级组织部门牵头,社会工作部门积极参与,联合综治、公安、信访、民政、住建等部门,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制度常态长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