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水产蓝图展新篇,防疫铁壁坚如磐,基层体系筑根基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1日电 (彭莉芳)在全国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总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落实全国总站、省局有关部署,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协同全省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持续发挥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提升福建水产养殖业整体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成为推动福建省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大行动”奏响渔业高质量发展强音

  福建作为渔业大省,水产养殖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养殖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水产养殖用药还不够规范、幼杂鱼过度使用等。传统养殖方式突围在即,水产养殖发展走深走远成为必然趋势。自2020年起,福建省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号召,持续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紧扣绿色健康发展,答好福建水产养殖“发展卷”。

  总站也积极投身“五大行动”的浪潮中,率先“布阵”,协同全省水技系统攻坚“冲锋”,蹚出一条福建省特色养殖新路子:

  编制福建省“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在晋江、厦门、龙岩等地召开启动会、汇报会、现场会,组织专题调研,编制工作简报。全年共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48个,骨干基地实现兽药使用量同比平均减少13%,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平均减少23%,配合饲料替代率达90%以上。2023年,全省持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含工厂化、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近海新型塑胶渔排养殖技术、离岸深水养殖技术、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山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多营养层级海水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等,建设塑胶渔排100万口,新型筏式设施32.4万亩,重力式深水网箱5000口,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19台(深远海养殖水体超全国的60%),建成工厂化养殖3400万立方米,标准化池塘27万亩,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池730多个,创新示范推广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高位池轮养和紫菜新型玻璃钢撑杆养殖新技术模式,面积分别为10000亩和5500亩。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5项,建立示范基地13个,其中集约化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示范面积超6万平方米,推广面积超56万平方米。积极做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编制《福建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分析报告》《福建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名录》;推动水产种业焕发“芯”活力,加快推进水产良种测试中心、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省级水产原良场资格认定工作,指导全省开展国家、省级、市级原良种场创建,新增国家级良种场2家,省级原良种场12家;积极推进水产新品种应用效果评价工作。

  筑牢疫控防线护航渔业发展

  水产品质量和水域生态安全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福建水产养殖稳产保供的“压舱石”。2023年,总站紧密围绕疫控工作重点,加强全省水生动物防疫体系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工作,稳步开展水生动物疫(疾)病监测,做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的技术支撑工作,推广应用病原快速检测技术,为全省水产业的稳定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凝心聚力,“全省一盘棋”抓好疫控工作。在落实全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职责方面,2023年3月1日,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协同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公布。方案明确我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承担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水生动物检疫事务性、技术性等工作职能。总站督促、指导全省各设区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保障了全省基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机构、有资金、有人员,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管。

  在提升防控能力方面,总站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加全国总站在线上、线下举办的和省总站组织的一系列培训,如“2023年福建省渔业官方兽医培训班”“2023年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技术培训班”等,强化培训指导,有效提升了全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在能力验证方面,总站积极组织省内相关实验室参加2023年全国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全省共29家单位报名参加,最终都取得满意结果。总站自身在获得福建首家、全国第二家CNAS认证的水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又通过了此次能力验证的全部16种疫病病原检测项目。同时,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延平区和漳浦县5家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也均通过了4项以上能力验证项目,带动基层水技机构的病害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真抓实干,确保主责主业常抓不懈。在疫病专项监测工作中,总站高度重视,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协同多家检测实验室,按时保质完成监测任务。全年共完成监测样品514批次,检出阳性样品57批次,并及时反馈结果,指导落实防控措施,减少疫病的传播。

  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预测报工作也扎实推进。全省设立204个测报点,测报面积约1699.42hm²,测报品种达13种,全年监测到病害45种,并及时推送预测预报和防控措施信息,通过用活用好监测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生产和广大养殖户。

  坚持创新,服务渔业高质量发展。福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的实施以做到应检尽检、抓早抓好抓源头为目的。总站坚持创新,确保水产苗种质量安全,实施“四个必检”制度,用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水技系统在全省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实现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申报检疫率和检疫合格电子出证率均达100%。

  水生动物疾病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是适应当前渔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水技人员服务渔业、服务渔民的抓手。自从2020年起,总站就创新手段推进快检技术普及应用,联合企业研发推广水产病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在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深受渔民欢迎,大黄鱼、对虾、石斑鱼、大口黑鲈等养殖企业广泛应用,成为对虾成功养殖的关键措施之一。

  增设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流动测报点,是提高全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质量的新举措。今年来,在重点养殖区增设大黄鱼、对虾、石斑鱼、海参、河鲀、鳗鲡、大口黑鲈等我省主要养殖品种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14个流动测报点,联合执业渔医、渔药店、饲料和动保产品售后服务的技术人员等,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养殖病情,第一时间收集到第一手病害资料,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推进疫病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效。

  此外,总站及时做好水产养殖应急技术服务指导。在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推送灾前、灾中、灾后有关防灾救灾抗灾信息,做到灾前提前部署防灾工作,保障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中,深入抗灾现场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帮助渔民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灾后,第一时间组建技术服务队,指导帮助受灾养殖户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一盘棋”筑基固本激活发展动力

  福建省以深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体系补助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推动了水技推广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水技系统凝心聚力,密切沟通交流、发挥联动效应,形成了福建省水技推广系统共促共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一盘棋”的新格局。

  近三年,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下达福建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592万元,用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各级水技部门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使项目实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一主多元”推广体系初步构建。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推广关系,形成了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示范辐射带动机制和产业帮扶服务机制,引导资源共享,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二是基层水技队伍素质有效提升。组织开展省内、省外分级分类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既能授课又能更好服务三农的基层水技推广人才,同时加强了对养殖企业和示范基地负责人、技术员以及养殖户的培训,切实提升了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渔业科技示范展示平台作用凸显。设立各类渔业科技示范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倾斜,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典型,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渔民群众跟着学、照着做。四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特色鲜明。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各地以省级为引领,因地制宜遴选本地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以上。五是水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搭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提高了水技人员对平台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加快了福建水技体系信息化建设。六是渔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有创新。探索多种服务模式,为渔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拓宽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七是水技服务力量发展壮大。实施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招募特聘渔技员,有效补充了水技推广技术力量。八是考核督促效果明显。建立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将工作业绩与收入挂钩,有效提升了基层水技推广人员的服务动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九是水技体系“一盘棋”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水技推广服务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水技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共促共进的“一盘棋”格局。

  总站在水产“五大行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及基层水技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科学细致的管理、扎实的技术服务和高效的疫病防控手段,为福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站将继续秉承“一盘棋”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强化疫病防控,完善基层体系,为推动福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奉献更多水技力量。

  在福建蔚蓝的水域上,总站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绘就一幅幅壮丽的渔业发展蓝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