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咬定“治山”不放松 公益诉讼还小光山青山“本色”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7日电(洪文海 杨慜慜 张艳虹)满眼皆绿,处处皆景。走进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小光山,只见高处青山披绿,远望一棵棵迎风而立的树木茁壮生长,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满目疮痍、尘土飞扬的露天矿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修复后的小光山,是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翔安区检察院立足生态检察和公益诉讼职能,持续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从采石场到采矿坑,一块块“大地伤疤”被抚平,一处处昔日“灰头土脸”的山体“披绿重生”。

  盲目开采,是小光山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要想把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做得更大,整改对生态环境“不友好”的矿山是第一步。

  2017年,翔安区检察院启动小光山生态资源保护专项监督工作,通过卫星图片研判矿区变化,启用无人机锁定破坏现状,走访调研各方调查取证,综合运用检察建议、刑事立案监督、人大议案、专题报告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依法履职。

  翔安区检察院先后针对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6份,督促4家行政机关共立行政处罚案件36起,罚款近900万元;移送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采矿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先后立案10起。

  经过整治,矿区内的违法行为已全面停止,监督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人大、党委、政府和辖区百姓的支持和肯定,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事业,任重道远。看得见绿水青山,听得到泉水叮咚,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在有效制止矿山企业违法开采行为后,恢复小光山“绿水青山”成为案件重点。

  翔安区检察院牢牢把握生态修复治理的“黄金时间”,多角度进行沟通、汇报,主动争取区人大及党委政府的支持,从全区齐抓共管的角度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推动小光山矿区的综合治理工作。经整治,清理违法占地石材70万立方,清理违法占地面积248余亩。

  生态恢复治理也在区政府的牵头下有序推进: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并委托第三方编制《小光山砂石采矿区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各职能部门督促企业实施生态恢复,截至目前,小光山已实现补植复绿1000余亩。

  粉尘没了,山绿了,水清了,鸟儿飞回来了,小光山生态资源保护专项监督的“马拉松长跑”实现了“矿山复绿”,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造福一方的多赢共赢局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翔安区检察院公益诉讼与刑事诉讼齐发力,推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生态检察模式,坚持“打”‘“防”“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公益检察对修复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贡献检察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