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农林大学:把资助育人“讲”给你听

  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20日电 (黄瑜萍 黄鹏 徐志杰)初夏时节,万物并秀。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热闹非凡,由该校党委学工部主办的“十佳励志大学生”评选、“艺术写青春,励志向未来”资助育人文创作品比赛接踵举办。

  一幅幅反映资助育人的动人画卷、一个个讲述向上向善的感人故事……受资助学子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话感想、思感恩、描梦想,讲述他们沐浴资助阳光成长心路历程,歌颂党和政府的资助好政策。

  校园文化“小活动”撬动社会助学“大资源”

  “看到受助学子们亲手书写绘制的书画作品,我非常感动。希望我的一点点绵薄之力能够真切帮助家庭贫困的学子缓解一点求学路上的物质压力,帮助他们奋发自强、励志成才、感恩奉献。”福建省第二十九次见义勇为模范、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该校资助奖金捐赠人张敬先说。

  “张敬先叔叔多次见义勇为,并将奖金用于捐赠的行为,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的力量。未来,我也一定会努力将这样的力量传递下去。”2021级城乡规划专业郑美婧说道。

  育人故事宣讲、文创作品比赛、资助文化长廊……一个个校园文化阵地逐渐成为福建农林大学积极探索创新校家社协同资助育人的特色平台。近年来,该校全力整合社会捐赠资源,举办“兴业银行慈善助学金”“兴福兴助学金”颁奖典礼,连续7年开展资助育人特色项目成果展,邀请捐赠企业代表到场参加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来对资助捐赠方表达感恩,并为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家庭寄送喜报,邀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等,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联动,共同见证学生成长。

  授之以渔,搭好学生筑梦追梦之桥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积极参加勤工志愿服务,从简单的整理材料,到协调活动、写作公文……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更有动力去实现每一个目标。”格桑达瓦,这位跨越4500多公里,从西南边陲来到福建求学的藏族青年在“十佳励志大学生”评选会上深情地说。

  “资助育人”主题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21级英语专业陈佩婷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表示,通过参加比赛,国家和学校有哪些资助政策,在成长路上又该如何自助与助人,这些让她不再迷茫,也看到了勇敢追求梦想的希望。

  以校园文化为牵引,引导将受助学生走上讲台、登上舞台是福建农林大学创新开展资助育人的积极探索。一位位同学们身边的资助政策“宣传大使”,在入学、在读、毕业等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资助教育,让同学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经常是台上一句话语、一个神情,台下就能心领神会、悲喜相随,校园内资助育人的氛围日益浓郁,育人实效逐步提升。

  从受助到助人,续写铸人路上新篇章

  “学习改变命运,科研发展农业!”这是该校在读博士的张亚鹏在“十佳励志大学生”评选上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高考完面对得偿所愿的录取结果时,却因家庭突遭重大变故,心中充满着忧愁和犹豫。正在这时,学校向他伸出了援手,健全的资助政策帮助他解决了从入校到在校成长所需的基本经济需求。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亚鹏认真学习,连续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荣誉,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并扎根惠安晋江等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品种推广。

  “感谢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让我的求学之路少了许多坎坷。我觉得,考进大学,不只是进入了一所学校,更像是,国家给我的一个家。毕业之后,我将继续潜心钻研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基层农业上……”回忆起求学之路时张亚鹏说道。

  长期以来,福建农林大学秉承“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工作思路,以校园文化为牵引,将受助学生培养为资助政策的“宣传大使”,引导他们走上讲台、登上舞台……尊重、激发、调动受助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强化资助工作育人属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时可以目光更加长远,敢于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传递爱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