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民呼我为” 福州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实践样板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设立长者食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内涵建设……这些备受群众关注的民生大小事,有一个共同名字——民生实事项目。

福州市台江区的东辉花园小区完成的加装电梯(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摄)
福州市台江区的东辉花园小区完成的加装电梯(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摄)
屏山长者学堂里,居民们正在打八段锦(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 摄)
屏山长者学堂里,居民们正在打八段锦(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 摄)
屏东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里,老人正跟着老师和志愿者进行康复锻炼(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摄)
屏东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里,老人正跟着老师和志愿者进行康复锻炼(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摄)

  福州市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完善,在为民办实事工作中形成了“党领导、群众提、人大决、政府办、代表评”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机制,使民生实事项目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形成“民呼我为”生动局面,打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实践样板。

  推动设立长者食堂 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

  家住鼓楼区屏山社区的张碧卿是福州市鼓楼区屏山长者食堂·学堂的常客。几乎每天早上的9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艾灸、练八段锦,然后在这里再吃个午饭后回家休息。

  张碧卿今年75岁,常年患有骨关节炎,腿脚不好。但自从这两年常常来长者食堂·学堂参加各种康养和健身活动,她的腿脚逐渐好转。不久前,她甚至登顶了福州古城最高楼镇海楼。在这儿,不仅能锻炼身体,还顺便解决了午饭问题,这让她非常满意。

  张奶奶的好生活要从一份市人大代表的建议说起。

  几年前,福州市人大代表陈长钦在探望一名年迈亲戚时发现,独居老人因手脚迟缓,时常陷入买菜难、做饭难的困境,常常三餐无法按时解决。而后他在陆续走访了台江、仓山等多个社区调研后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9年的福州市两会期间,陈长钦提交了一份建议,希望在福州市设立长者食堂,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问题。

  这份建议,得到了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经过交办、督办,迅速在全市推广开来。经过试点探索,2022年3月,福州市将建设70个长者食堂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据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林燕芽介绍,目前,福州市共建设养老机构16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20个,长者食堂528家,真正做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 让好政策真正落地服务百姓

  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但加装电梯安装难度太大怎么办?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东辉花园小区是一座建成20年的小区,其中的住宅楼原先都没有配置点题,目前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较大。居住在无电梯的楼房内,老年居民上下楼十分不便。因此,在小区内加装电梯的呼声很高。

  从事建筑行业的福州市人大代表郑书鸿关注到了居民的这一需求。经过他多次走访发现,电梯加装的难点在于办理手续繁琐、审批难和协调难等问题。”

  “福州市早在2012年就已经出台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相关通知,但因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真正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作为人大代表,郑书鸿决心要改变现状,让好政策能够真正地落地化,为百姓的生活服务。

  2017年、2019年、2020年郑书鸿连续三次提出《积极推广助老电梯加快改造老旧小区的建议》《关于对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部分条款进行修订的建议》等相关代表建议,提出降低加装电梯规划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将原定“加装电梯后间距满足南侧建筑高度0.6倍”调整成“加装电梯后间距不少于9米”;取消业主的产权公证;同时,由社区介入邻里矛盾纠纷调解,规范属地管理。这些意见和建议,都得到有关部门的认真受理。

  2021年11月,福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加装电梯纳入福州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同步推进,真正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题,让居家养老成为现实。2023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00部被列为2023年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并已圆满完成。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建设 让百姓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

  基层卫生机构里也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小病就近就能解决。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如今已经成为了周边居民的健康守门员。

  从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十多年的福州市人大代表薛丽丽,一直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在她看来,居民们不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根源在于担心基层医疗水平不高。怎样才能做好基层医疗?关键在于要大力提倡医疗资源整合,加强基层医疗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福州市星级医疗机构首创之年,福州市卫健委首批成功创建64所星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476所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作为2023年度市级第一批五星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近三年来年度诊疗量都在23万左右,占全县比例保持在15%左右,约为县医院的1/2,已基本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极大方便了片区群众就近就医、基层首诊。

  此外,通过“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实现与大医院与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群众花更少的钱,就能看到更多的名医专家,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也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真正实现让群众“好看病、看好病”。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起,福州市连续十一年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2020年,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各设区市中,率先以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的方式,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票决工作,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确定了下一年度的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此基础上,福州市人大还创新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2022年在全省首创人大代表投票评议为民办实事项目,组织市、县、乡三级、近万名人大代表评选“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将为民办实事的酝酿、确定、实施、评价各个环节,引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轨道上来,有力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党委决策、政府施政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记者 冯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