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探寻38年前三明与上海的一段情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17日电(刘才恒 张林勇 王秀荣)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新歌无线电厂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二轻局联营的电视机厂——福建沪宁电视机厂的旧址,探寻38年前宁化与上海交流合作的故事。

  53天建好电视机厂

  今年85岁的孙万春,1984年任宁化二轻局局长,当时二轻系统企业少效益差,五六百名职工的生存问题让他一筹莫展。

图为沪宁电视机厂旧址。
图为沪宁电视机厂旧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当时在上海新歌无线电厂当学徒的黄绪天那里了解到新歌无线电厂的情况,决定引进生产电视机业务。

  1984年12月,二轻联社邀请厂长郦宝法来宁化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双方签订了联营协议书,由上海方提供技术支持,筹建一条电视机组装生产线。

  “上海人选择‘路隘林深苔滑’的宁化来建厂,一是看到县里重视;二是宁化有三个无线电厂,有良好的配套。”孙万春说。

  首条生产线由上海厂方提供图纸和技术指导。孙万春调动二轻系统工人,每天加班加点到晚上十一点,建好生产线。

  经过53天夜以继日的奋战,1985年2月14日,电视机厂投产,当天生产了100台黑白电视机。

图为沪宁电视机厂生厂的新歌牌电视机。
图为沪宁电视机厂生厂的新歌牌电视机。

  “宁化速度”受到上海厂方的赞许:“这样的速度在上海也很难做到。”

  资料显示,1985年2月投产至1989年6月,共生产新歌牌十四吋黑白电视机77040台,为宁化县新增工业产值3462万元,实现税利241万元,解决了近300多人的就业问题。

  齐心破解技术和销售难题

  “技术全靠上海师傅。”技术科副科长江祖裕说,上海师傅严抓质量,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工人参加培训班,定期进行业务考试。

  1986年6月,在上海厂方支持下,厂里进行攻关,开发17寸黑白电机。当年产品抽检,开箱合格率达到100%,

  1987年,沪宁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参加全国质量评比获三等奖。首次获得国家级的荣誉,让新歌牌电视在省内一炮打响。

  1989年,产品周期实验合格率达一等品水平,成为本省第一家通过省地方标准的厂家,并通过电子工业部生产许可证的验收。

  技术难题解决了,每天产量达到100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产品如何销售,避免积压。

  魏秉忠,今年79岁,时任电视机厂第二任厂长。上任后,他力抓销售渠道,经常带队到龙岩、福州等地推销。

图为八十年代电视机厂生产现场。
图为八十年代电视机厂生产现场。

  1985年,在福州市东街口百货大楼,魏秉忠“碰钉子”了。“当时我们的产品没什么知名度,商场经理不愿意代销。”魏秉忠说。经过魏秉忠软磨硬泡,经理才勉强答应代销50台。三个月以后,电视机销售一空,经理改变态度,主动提出再进货50台。

  后来,随着质量的不断提升,新歌牌电视机已在市场上小有名气。

  厂里采取各种让利销售活动,组织产品巡回下乡,和各地供销社建立业务关系,销售网点从11个增加到87个,产品畅销广东、江西和本省。“前来购买的车辆经常在楼下排队。”魏秉忠说。

  跨越山海沪宁情谊深

  “联营过程中,没有口角和摩擦,购买配件的资金有时无法及时到位,他们也没为难我们,对老区苏区人民有感情,很幸运遇上上海这个厂。”孙万春拿着他和上海师傅的合影说。

  1988年,为了提升宁化厂生产速度,上海厂无偿送了一条焊接流水线,工人由过去的手动焊接改成了“浸焊”,提升了生产工艺。

  电视机厂对驻厂的上海技术员生活非常关心,专门安排厨师烧上海菜。

图为八十年代电视机厂生产现场。
图为八十年代电视机厂生产现场。

  1984年,首批驻厂技术员留在宁化过年。厂里安排上海师傅轮流到职工家中过春节。“家家户户都端上大鸡腿,客家人好客,上海师傅很高兴。”一些老职工回忆说,

  “上海师傅喜欢吃笋干,我们经常送笋干给他们。厂里员工经常托他们购买上海时髦货。”黄绪天说,职工们和上海师傅结下了深厚友谊。

  沪宁电视机厂从投产后的五年时间,经济效益都不错,但后来,随着全国各大电视机厂的竞争,逐渐衰落。直至1996年,电视机厂开始全面停产。

  38年前,宁化与上海因电视机有这段情缘。38年后,宁化与上海再续前缘。去年起,上海嘉定区与宁化县对口合作,两地联系越来越紧密。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机遇,背后都是同一份对口帮扶的情谊,宁化与上海的合作将在更多方面“开花结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