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10日电(叶艺琳)“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服务大众,不单单是服务我们中国的百姓。通过中国-中亚妇女发展论坛这一平台,我们和参会的5个中亚国家,一起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国家百姓的需求,有技术大家互相合作,没有现有的技术,我们也可以一起研发,这是非常难得的互帮互助机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80后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苏海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9日,在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中亚妇女发展论坛上,苏海兰作为中国嘉宾代表,围绕“妇女与可持续发展”的论坛主题,与中亚五国女性国家领导人、妇女机构及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分享了中国妇女参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当前,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妇女事业发展道路,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体现了妇女事业发展的共性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苏海兰介绍,在八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农村姐妹学会了科学种养技术,大家一起走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而这得益于1999年在福建省开始,之后在全国推广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苏海兰便是为了挚爱的科研事业,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钻进山高林密的大山的“巾帼科特派”里的一员。
2016年,承天集团与福建省农科院深化战略合作,需要一名专家蹲守基地三到五年,以便对我国稀缺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七叶一枝花”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已陆续跟踪观测了两年的苏海兰便主动请缨,要求到基地驻守。
那时,苏海兰正处于哺乳期,她把正读幼儿园的大女儿交给婆婆,自己则携母亲带着小女儿,于当年10月从福州来到位于寨里镇可坑药材种植基地,对仿野生状态下的七叶一枝花进行种苗繁育、人工栽培科学试验,这一呆就是8年。
这些年来,苏海兰几乎走遍了福建省各地,前往深山老林采集七叶一枝花野生资源,了解它的生长习性,还多次去云南白药、湖南种植基地学习、取经,并带领组建的技术团队,实施了400多项实验。最终,苏海兰携团队突破了七叶一枝花栽培和种苗繁育技术瓶颈,用科技的力量让七叶一枝花这朵“濒危之花”变成了老百姓的“致富之花”。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是我的毕生追求。”苏海兰告诉记者,自己在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还创新生产模式,探索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套种灵芝的林下种植复合模式,不仅能提高种植效率,缩短收益周期,还可以改变以往采挖野生药材、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实现点“绿”成“金”。
“我很自豪,在科技赋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胸怀祖国、自信自强、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用坚韧和温婉造福世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说到这,苏海兰眼眶微微湿润,“我们女性在做科研、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抱团取暖。因为接下来的发展需要的是产业链,我们必须要跟各个专业、各个产业环节来共同合作,我们真的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大家在交流协作中,一定能更好地得出解决方案,做出更好的成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