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骚(1900.1.19——1957.1.15),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一生著述甚丰,出版书籍22种,其中抒情诗集《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等;剧本集《迷雏》《他的天使》;诗剧集《记忆之都》;评论、随笔集《急就篇》;译作有《铁流》《十月》《没钱的犹太人》《异样的恋》《痴人之爱》《心》等。
杨骚是20年代后期3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上非常活跃的一位诗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抗日前线访问,被誉为"抗战诗星"“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杨骚具有典型的诗人气质,又兼具多方面的才能,除了诗歌创作,他还翻译、写政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战斗精神。
杨骚在大学中文系的必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弢主编)第371页上被表述如下:“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蒲风等。”该书的第374页又以较为详尽的篇幅写到了杨骚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在鲁迅日记中,仅于1928年1月25日——1929年12月30日两年时间,有关杨骚的记载就有69处之多。
毫无疑问,杨骚曾经是海上文坛的风云人物并留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值得后人纪念并加以研究的人物。
杨骚的出生地在漳州古城中,地处宋河边上,曾经商贾繁荣,为漳州自古以来最有商业价值的核心区,也是大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杨骚在文学史上的名气相比,杨骚故居却显得默默无闻,至今还隐藏于漳州古城最繁华的地带,“养在闹市无人识”。因为虽有列入保护,却尚未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曾有外乡人及本地的一些文史爱好者慕名而来探访杨骚故居却寻而不得,或寻到了门口进不去,只能在门口照张相留个纪念。
笔者也曾多次寻访无果,所幸后来与杨骚次子、漳州市作协名誉主席杨西北相识,先后两次蒙杨老师亲自到场介绍,因而能进入故居并与其家人一起畅聊杨骚的往事及其故居,每次都收获满满,也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
杨骚故居在漳州古城的中轴线上
明清时期的漳州经济富庶,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古城是漳州城市的中心区。在这座小小的古城中,保留着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的两条古街:台湾路、香港路。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
从明清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了古城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商贸云集,主营民俗用品、餐具、炊具等,至今仍保留有多处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集聚着骑楼和竹竿厝两种最具闽南地域特色的建筑,老字号、旧招牌,店铺一间接着一间,现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杨骚故居,就座落在这座古城的中轴线上,从南往北走,在上江名都小区大门正对面过博爱道进入不到100米的香港路90号,靠近古城沿江的南出口处,距九龙江、文庙、原漳州府(中山公园)均只有数百米的距离。
进故居有三个门,正门临街面,坐东朝西。两个边门都开在小巷子里,一个朝东北,位于杨家宅院的最东边,挨着“永定会馆”,在一条通向龙眼营一条僻静的小街的小巷底部;另一个朝北,在香港路二巷7号,从香港路100号至102号之间一条狭长狭长的小巷进去约三四十米。

1900年1月19日,杨骚就出生在这里。他也是漳州古城中唯一一个在这座小城里出生的文化名人。古城里也有一些曾经在此居住过或活动过的历史文化名人,但还没有听说是在这里出生并长大的。
站在杨骚故居的门口,放眼向北望去,在同处于中轴线上的香港路,竖立着两座气势雄伟的标志性建筑——“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明代石牌坊:一座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漳浦人林士章而立“尚书探花”坊。林士章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是漳州历史上五位鼎甲元之一,明代漳州唯一担任过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另一座是明万历四十七年为龙溪人蒋孟育及其父蒋相、祖父蒋玉山而立。蒋孟育1589年进士,官至南京史部右侍郎(正三品),赠尚书,"玄云诗社”七子之一,著有《恬菴遗稿》等,其父、祖父均为赠侍郎。正面刻“三世宰贰”意为三代均任副的官职,背面刻“两京敭历”意为在南京、北京两地政声卓著。
这两座工艺精湛、古朴大方的功名牌坊是漳州石坊中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漳州的先人们为后人们竖立的“学而优则仕”的精神象征和榜样,勉励后世人要勤奋读书,方能流芳千古,现均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种精神象征和榜样作用,对少年时的杨骚想必是会产生“心向往之”的内在影响。

从杨骚故居往东北方向200多米,是朱熹曾经在此讲学的千年文庙。漳州府学亦设于此。朱熹知漳州,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至此“视诸生讲小学为正义”。郑成功、黄道周等都曾到此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孔子裔孙孔任,率家人避乱兵来到漳州,进入漳州后,他们就居住在这文庙里,后来他的子孙世代相传一直住在这里,直到明正德年间。漳州文庙一直享有盛名,前来文庙祭孔的民众也相当多。
在距离杨骚故居方圆不到1公里的古城内,还有众多文物古迹,如武庙、比干庙、府衙旧址、侍王府、东西桥亭及宋濠,还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以及徐氏家庙、小姐楼、番仔楼(小洋楼)、教堂和侨村等。此处不一一述说。
这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闽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想必都是少年时喜欢遍访名胜古迹的杨骚常来的去处。
可以这么说,杨骚故居的所在处在杨骚出生的时期,是属于漳州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存在。在漳州文脉所在地成长的杨骚,是否从小就耳濡目染浸染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而深受滋养?是否从小就受过这两座功名坊的影响而向往“功成名就”呢?而作为唯一一个出生于古城的文化名人,其故居对今天的古城是否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呢?
二
杨骚故居骑楼式建筑的外观及“竹竿厝”的内部结构
建筑设计有三要素:外观造型、功能设置及面积控制。
杨骚故居的外观是典型的骑楼式建筑,上楼下廊,下廊即是人行道,又名“五骹基”。建筑物底层沿街后退出约2米多的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可供行人们遮阳挡雨,是很人性化的一个设计。在上楼处又有着两个特殊的设计:一个是水门,顾名思义就是发洪水时人们进出的门。水门于临街的那一面,当发洪水时,便于人们出入;另一个是铁环,铁环位于骑楼外的砖柱上,以供洪水期间系船之用。
这种独特的骑楼建筑,据说可追溯到2500年前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但骑楼建筑最早起源于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并称之为“廊房”。骑楼建筑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不仅分布于欧陆一带,还存在于东南亚一带。东南亚一带受到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湿热的气流常在夏季带来暴雨而引发洪涝灾害。这种建筑可居住也可商用,专为冬冷夏热的气候而设计,能较好解决炎热与洪水侵袭的问题。这些精细贴心的设计给人们的使用和出行带来了莫大的便利,竟在不觉中感受到了它的可爱,也很自然的被这条商贸云集的“南市街”所采用。
杨骚故居的外观还兼具闽南民居红砖厝的特色,除外墙整面墙都是用一块块红砖砌起外,连柱子、窗户、门堵等处的装饰也都采用红砖为之。一排排的红砖骑楼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向前延伸,遮住了视野的建筑使这条古街显得更加狭长和古色古香。杨家宅院淹没在这红色的古建筑群里,仿佛没有特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