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1日电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国家致力于建构具有效度的基层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高标准引领城市精细化管理。各省市积极推动建立社会治理“标准化+”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1月11日,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继续在福州召开。民建福建省委在此间建议,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常态与应急双重目标的基层治理体系。
建议中明确,从福建省基层社会治理看,在去年抗疫工作中,通过社区与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等辖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展开互动发挥一定作用,但这一联动还未实现顺畅化,特别是党政机关干部下沉及其与社区网格嵌合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社区治理改革中探讨解决方案。以前,福建的社会治理工作以实现常态化社会治理目标为主要内容,可加紧总结疫情防控中的基层治理经验,立足后疫情时代,以建构常态与应急双重目标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突破口,创新福建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
为此,民建福建省委建议:
一要建构常态与应急双重目标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福建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把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能够保证社会良性运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目标,并进行机构的调整与建设。健全信息反馈机制,为有效解决现行体制中存在的信息单渠道流通的问题,可以引入一个独立的、现有体制之外的第三方信息反馈系统,如社会的调查机构,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等加以建设。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在常态指标基础上对应急指标体系进行初建,应急治理的工作内容主要针对本次基层抗疫进行多方面经验总结,对各类社会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评估,建构基层应急治理指标体系,以有力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乃至于突发的恐怖袭击或战争的能力。
二要建设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指标体系,解决基层社区联动滞缓问题。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时空同步,突出不同层级组织的工作特点和重点、以突显城市文化氛围和老百姓的需求和切身感受为指标筛选导向,突出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路径、治理技术、治理绩效和治理评价的有机衔接、有机统一。构建“市一区一街道一社区”四级联动体系,推进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建的互联互动,扩大楼宇、园区、商圈、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建的覆盖面,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探索实践“权力结构的一体化运作”、“党建元素的标识性感召”和“党群动员的人格化示范”三大机制的场景交织与功能联动,使得社区党组织通过承接上级的行政性事务和强化便民服务职能,实现与社区居民的生活事务关联。
三要以健全各项机制做实基层社区的“自治、德治、法治”。建立健全群众动员机制,提升基层组织的群众动员能力和组织力。构建群众动员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构建扁平化的社会动员体系。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和工具,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绩效。探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内的基层治理中指挥、沟通、协调和控制等重要节点上的信息传播技术、指挥协调技术、管理控制技术等的掌握和运用,关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治理结果。分类别、分群体、分阶段地协同用好这些理念和方法,增强治理过程的透明性、包容性、参与性、责任性、回应性。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和居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群众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在道德规范上不断进步,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对社区“两委”干部,坚持和加强党性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强化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信息技术等专业素养培育,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输出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