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3日电(詹燕燕 谢章莺)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建设,白马河桥于元旦前夕实现了通车。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桥褪去了旧衣,一展新颜。
白马河桥陪伴着一代福州人的成长。它坐落在福州市鼓楼区白马北路与杨桥中路交叉口。毫不夸张地说,白马河桥可以算是福州老城区的“心脏位置”了。
如此重要的交通枢纽,过去却常常难以满足通行需求。

旧桥总长13 米,车流量可达每小时300多辆,人车通行量极大。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虽然桥梁经过多次修缮,但是已经难觅往日芳华。同时,河道宽度仅8米,桥面狭窄、桥梁标高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阻水情况,已无法满足现有排洪及交通疏导需求。
为了更好的消除这一安全隐患、为民办实事,在福州市市委、市政府的任务指示下,中建五局土木公司福建分公司承接了这一抢险救灾应急重点项目。改造后的白马河桥长33米,宽41米,桥面共设有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极大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
记者现场看到,桥身分为三部分,主桥在原来的桥身基础上拓宽了近两倍,还在两侧增设了5.5米宽的半开放式步道,实现了桥梁两侧上下游步道的串联。同时桥高还可以满足2.5米高游船的通航要求,为市民游客泛舟内河提供了便利条件。
“白马河项目顺利通车离不开全体建设人员的努力。”白马河项目经理朱文说道。改造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项目一进场,便面临“三座大山”,“搭桥造血”初期“步履蹒跚”。
第一座“大山”便是交通堵塞,这里人、车流量大,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压力极大;第二座“大山”是管线迁改,这里桥梁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迁迁改量大;第三座“大山”是安全风险,项目临近地铁盾构隧道区间,桩基施工过程中会对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造成一定的释放,这种压力释放过于迅速则极易造成坍孔,坍孔势必造成更大的天然应力场变化。
经过370余天的建设与等待,新桥矗立在白马河上,在福州市中心这颗“心脏”上勃勃跳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