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4日电(李思源 潘薇)如何将汉字人文与闽南文化传播结合,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闽南故事?如何进一步挖掘海沧汉字人文富矿,反哺区域的文化与产业发展?近日,以“字源其说 向海而盛”为主题的汉字与闽南文化主题沙龙在海沧举行。
来自两岸的文化名家及知名人士,以形式活泼的主旨演讲与沙龙互动,给现场的书法及闽南文化爱好者带来一场接地气的“文化公开课”。作为2022海峡两岸汉字节重要配套活动,本次沙龙由中共海沧区委宣传部、海沧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海西晨报社承办。
围绕“汉字文化搭桥 书写两岸民意”主题,海峡两岸汉字节持续推陈出新,于今年首次举办汉字与闽南文化主题沙龙。沙龙以两岸对谈的积极尝试,深入挖掘海沧文化内涵,作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着力点,让汉字之美在两岸传承。
活动由《铭记海沧——海沧楹联碑刻精选汇编》主笔、《海沧故事》主笔杨炜峰担任主持人,海峡两岸汉字节的老朋友、台湾知名书法家张炳煌则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跟大家见面,他希望海峡两岸汉字节这一具有重要内涵的活动,能让两岸更了解彼此关心的事,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海峡两岸汉字节为闽南文化、两岸文化交融乃至中华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树立了一个个里程碑。主办单位表示,希望以本次沙龙的举办为契机,不断擦亮海沧对台交流前沿底色,为海沧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一流湾区贡献力量。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也希望两岸各界进一步紧密携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尽一份力,并以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闽南文化植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沃土,闽南文化并不只是歌仔戏、答嘴鼓、中秋博饼这些“小零碎”。“闽南文化是跟老百姓的文化连在一起的,是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
来自台湾马祖的曹原彰,6岁就与毛笔结缘,对汉字有深厚的感情,“我希望把我们文字的优美,用文创的方式散播到千家万户,散播到世界各地”。曹原彰表示,当汉字插上创意的翅膀,将会被更多人看到。他举例说,厦门知名书法家陈秀卿将字与画融合在一起,如果把这种方式加以推广,能够吸引更多喜欢汉字文化的人。
曹原彰对于海峡两岸汉字节的配套活动“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也赞不绝口,“要让两岸的年轻人用创意的方式,传承、发扬这一共同的文化瑰宝。同时,要把海峡两岸汉字节做大做强,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活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台籍副教授黄裕峯在沙龙活动中,以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海峡两岸之间的词语融通。黄裕峯介绍,两岸生活语言存在差异,就连闽南话也是“隔一座山,口音、腔调就不一样了”,正是有了这些差异,衍生出来的文化也不一样。“汉字是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语言的发音有些差异,因此我们应当促进两岸词语的融通。”黄裕峯说,“我们要把两岸之间的词语打通。尤其对科学领域、法律领域这些精准行业,更需要相应的标准。”黄裕峯表示,两岸融合发展,语言的融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这也是他推进海峡两岸新闻传播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出发点。
饮食也是文化之一。在沙龙上,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专家委员会委员许晓春为观众们介绍了这一令人垂涎的文化。“古代有数十本非常经典的饮食文化古籍,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是其中之一。”许晓春表示,他们的团队根据这本古籍还原与提炼了宋元海丝宴。
在许晓春看来,海沧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打造属于海沧的美食文化地标十分有必要,“海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里的美食也有很多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可以说是一座‘富矿’,将其挖掘出来,打造成海沧的品牌,相信对地方文旅发展有不错的推动作用。”
沙龙结束之际,嘉宾们还道出了自己对2022海峡两岸汉字节的美好愿景,点赞海沧的人文魅力。陈耕用一个“海”字总结了对汉字文化推广的期许。他认为,汉字本身“海”纳百川,推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依托海洋路线。而海沧以全新的定位和角色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海沧港内,“海丝”远帆依旧;自贸园里,“陆丝”铁轨新起,碰撞交汇出新的机遇,可从此出发,将汉字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多次参与海峡两岸汉字节的曹原彰,今年推荐了“夯”字。他认为,两岸应大力夯实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领域的交流,同时海沧因台而立、因台而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是海沧使命所在,未来也可进一步夯实两岸青年交流往来。
黄裕峯认为,海峡两岸汉字节的核心是“文化基因”,因为活动本身具有文化代代相传的功能。他今年首次参与海沧主办的汉字节系列活动,觉得非常棒,也希望未来能看到汉字节能有更多元的形式,散发汉字文化的魅力。他同时以“耀”字描述期许,希望“初心耀征程,两岸同心耀中华”。
符坤龙则用一个“合”字道出两岸青年以“合”为贵的共同心声。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两岸青年的交往甚密,无论就业创业还是学习交友,很多方面都“合”得来。他也希望未来两岸交流能进一步“合”起来。(完)